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前景 | 第10-12页 |
1.2 目前我国商品住宅行业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1.3 住宅部品认证提出的背景及其意义 | 第13-15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与方法 | 第15-19页 |
1.4.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4.2 本文研究的方法 | 第17-18页 |
1.4.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6页 |
2.1 国外住宅部品认定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2.1.1 北美、欧洲主要建筑产品评估认定机构简介 | 第20页 |
2.1.2 日本优良住宅部品(BL部品)认定程序和方法 | 第20-21页 |
2.1.3 英国的住宅部品认定程序和方法 | 第21页 |
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2.3 国内外研究成果之剖析 | 第23-26页 |
3 住宅部品体系概述 | 第26-36页 |
3.1 围护部品体系 | 第26-29页 |
3.1.1 屋顶 | 第27页 |
3.1.2 楼地层 | 第27页 |
3.1.3 墙体 | 第27页 |
3.1.4 门窗 | 第27-28页 |
3.1.5 楼梯 | 第28页 |
3.1.6 阳台 | 第28-29页 |
3.2 厨卫部品体系 | 第29-30页 |
3.3 装饰部品体系 | 第30-32页 |
3.3.1 墙体部品 | 第30-31页 |
3.3.2 地面部品 | 第31页 |
3.3.3 装饰线板 | 第31页 |
3.3.4 顶部部品 | 第31-32页 |
3.4 设备部品体系 | 第32-34页 |
3.4.1 暖通部品体系 | 第32页 |
3.4.2 空调部品体系 | 第32-33页 |
3.4.3 电气部品体系 | 第33-34页 |
3.5 智能化部品体系 | 第34-35页 |
3.6 小结 | 第35-36页 |
4 住宅部品指标体系的确定及量化方法 | 第36-44页 |
4.1 指标体系形成背景及其意义 | 第36-37页 |
4.2 指标体系构成 | 第37-40页 |
4.2.1 材质 | 第38页 |
4.2.2 安全性 | 第38-39页 |
4.2.3 使用性 | 第39页 |
4.2.4 易施工安全性 | 第39-40页 |
4.2.5 技术经济性 | 第40页 |
4.2.6 本节小结 | 第40页 |
4.3 住宅部品性能指标的权重评定方法-德尔菲法 | 第40-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5 模糊综合模型的基本理论 | 第44-52页 |
5.1 对建立住宅部品认证而引进模糊数学的背景及意义 | 第44-45页 |
5.2 与模糊综合模型评判有关的模糊数学基本理论 | 第45-48页 |
5.2.1 模糊集的概念 | 第45-46页 |
5.2.2 模糊关系 | 第46-47页 |
5.2.3 模糊聚类分析 | 第47-48页 |
5.3 模糊综合评判数学模型 | 第48-52页 |
5.3.1 模糊变换 | 第48-49页 |
5.3.2 模糊综合评判数学模型 | 第49-52页 |
6 商品住宅部品认证模糊综合模型 | 第52-66页 |
6.1 以前模糊综合模型的应用的研究成果 | 第52-54页 |
6.2 住宅部品认证的模糊综合模型构造 | 第54-58页 |
6.2.1 模糊综合评判的基本模型 | 第55-56页 |
6.2.2 构造住宅部品认定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第56-58页 |
6.3 模糊综合模型的应用举例 | 第58-64页 |
6.4 住宅部品模糊综合认证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 第64-66页 |
7 结论及本研究的后继工作 | 第66-68页 |
7.1 结论 | 第66-67页 |
7.2 本研究的后继工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表A | 第72-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