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2 汽车内饰材料生产背景及应用 | 第10-15页 |
1.2.1 天然纤维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 | 第11-12页 |
1.2.1.1 天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应用 | 第11-12页 |
1.2.1.2 天然纤维在汽车用纤维及汽车用非织造纺织品中的应用 | 第12页 |
1.2.2 汽车内部环境的污染及调查 | 第12页 |
1.2.3 国内外发展状况 | 第12-15页 |
1.2.3.1 负离子技术 | 第12-14页 |
1.2.3.2 响应面法 | 第14-15页 |
1.2.3.3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 第15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5-1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电气石释放负离子机理 | 第17-34页 |
2.1 负离子概念及应用 | 第17-19页 |
2.1.1 空气负离子概念 | 第17页 |
2.1.2 人体健康与空气负离子的关系 | 第17-19页 |
2.2 电气石性能表征 | 第19-22页 |
2.2.2 电气石的晶体化学及晶体结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2.2.3 电气石表面形态分析 | 第21-22页 |
2.3 电气石热电性和压电性 | 第22-24页 |
2.4 电气石粉体团聚分析 | 第24-25页 |
2.5 电气石释放负离子机理 | 第25-27页 |
2.5.1 负离子释放机理 | 第25-26页 |
2.5.2 负离子与甲醛的反应 | 第26页 |
2.5.3 负离子对氮氧化物的净化 | 第26-27页 |
2.5.4 负离子的抗菌性能 | 第27页 |
2.5.5 空气负离子的其他特性 | 第27页 |
2.6 超细电气石粉体分散剂稳定原理 | 第27-31页 |
2.6.1 电气石粉体分散过程 | 第27-31页 |
2.6.1.1 润湿 | 第27-28页 |
2.6.1.2 分散 | 第28-29页 |
2.6.1.3 稳定 | 第29页 |
2.6.1.4 分散稳定理论 | 第29-30页 |
2.6.1.5 空缺稳定机理 | 第30-31页 |
2.7 分散体系中颗粒间的相互作用 | 第31-34页 |
2.7.1 Van der Waals作用能 | 第31-32页 |
2.7.2 双电层静电的作用能 | 第32页 |
2.7.3 聚合物吸附层的空间位阻作用能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实验工艺与特性测试 | 第34-40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3.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第34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4-38页 |
3.3.1 制备负离子整理剂 | 第34-35页 |
3.3.2 负离子汽车内饰材料制造 | 第35-36页 |
3.3.3 气流成网工艺流程 | 第36-38页 |
3.4 负离子汽车内饰材料性能与发射性能测试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0-55页 |
4.1 电气石粉的表征 | 第40-41页 |
4.2 红麻纤维的可及度与反应性 | 第41-44页 |
4.2.1 纤维素的可及度 | 第42-43页 |
4.2.2 红麻纤维素的反应性 | 第43页 |
4.2.3 取代度及取代基的分布 | 第43-44页 |
4.4 负离子整理剂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47页 |
4.4.1 分散剂的选择 | 第44-45页 |
4.4.2 负离子释放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47页 |
4.5 浸轧工艺对负离子释放量的影响 | 第47-49页 |
4.6 热轧工艺对负离子释放量的影响 | 第49-51页 |
4.7 模型建立及回归分析 | 第51-54页 |
4.8 产品性能检测 | 第54-5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5.1 结论 | 第55-56页 |
5.2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