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论文缘起及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论文缘起 | 第10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11-12页 |
1.2.1 相关概念 | 第11-12页 |
1.2.2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1.2.3 范围界定 | 第12页 |
1.3 既往研究 | 第12-15页 |
1.3.1 关于祠堂的研究 | 第12-14页 |
1.3.2 关于江西民居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3 关于江西祠堂建筑的研究 | 第15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6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2 “样”——吉安地区宗族祠堂的形态布局与形式设计 | 第18-44页 |
2.1 吉安地区宗族祠堂的选址与布局 | 第18-27页 |
2.1.1 吉安地区原始村落的选址 | 第19-21页 |
2.1.2 吉安地区宗族祠堂的选址 | 第21-23页 |
2.1.3 总祠、房祠和家祠相互制约的布局模式 | 第23-25页 |
2.1.4 风水学与吉安地区祠堂的选址 | 第25-27页 |
2.2 吉安宗族祠堂的平面形制及其特点 | 第27-33页 |
2.2.1 总祠的平面形制 | 第27-30页 |
2.2.2 房祠的平面形制 | 第30页 |
2.2.3 家祠的平面形制 | 第30-32页 |
2.2.4 祠堂平面形制的生成及衍化 | 第32-33页 |
2.3 吉安地区宗族祠堂的建筑空间环境 | 第33-44页 |
2.3.1 入口引导空间——院场 | 第33-37页 |
2.3.2 入口空间——门户 | 第37-39页 |
2.3.3 仪式活动空间——享堂 | 第39-42页 |
2.3.4 祭祀空间——寝堂 | 第42-44页 |
3 “造”——吉安地区宗族祠堂的结构形式及构造做法 | 第44-62页 |
3.1 吉安地区宗族祠堂的结构样式特点 | 第44-47页 |
3.1.1 抬梁与穿斗结合的结构样式 | 第44-45页 |
3.1.2 厢廊与正厅的构架连通体系 | 第45-46页 |
3.1.3 特殊的“双檩”构架 | 第46-47页 |
3.1.4 饱含当地工匠智慧结晶的“牌楼门” | 第47页 |
3.2 吉安地区宗族祠堂的具体构造做法 | 第47-53页 |
3.2.1 界内构架 | 第48-49页 |
3.2.2 界前构架 | 第49-51页 |
3.2.3 界后构架 | 第51-52页 |
3.2.4 厢房构架 | 第52-53页 |
3.3 吉安地区宗族祠堂的装饰工艺 | 第53-62页 |
3.3.1 风火山墙 | 第53-55页 |
3.3.2 屋面 | 第55-56页 |
3.3.3 柱础 | 第56-58页 |
3.3.4 梁架装饰性构件 | 第58-59页 |
3.3.5 天花、藻井、轩蓬 | 第59-60页 |
3.3.6 门窗 | 第60-62页 |
4 “作”——吉安地区宗族祠堂的专业分工与工程筹划 | 第62-68页 |
4.1 吉安地区传统建筑材料与专业分工 | 第62-63页 |
4.1.1 木材与木匠 | 第62页 |
4.1.2 砖材与砖匠 | 第62页 |
4.1.3 石才与石匠 | 第62-63页 |
4.2 吉安地区宗祠建筑营建过程 | 第63-66页 |
4.2.1 施工前期准备阶段 | 第64页 |
4.2.2 地基施工阶段 | 第64页 |
4.2.3 大木作安装阶段 | 第64-65页 |
4.2.4 屋面铺设阶段 | 第65页 |
4.2.5 墙体砌筑阶段 | 第65页 |
4.2.6 地面施工阶段 | 第65页 |
4.2.7 小木作施工阶段 | 第65-66页 |
4.3 吉安地区宗族祠堂的营建风俗 | 第66-68页 |
4.3.1 动土与祭神 | 第66页 |
4.3.2 “安门石”与祭门神 | 第66页 |
4.3.3 “排撑”与“搧架”仪式 | 第66-67页 |
4.3.4 上梁仪式 | 第67-68页 |
5 “序”——礼制对吉安地区宗族祠堂建筑形制的影响 | 第68-79页 |
5.1 宗族文化对吉安地区宗族祠堂建筑形制的影响 | 第68-72页 |
5.1.1 宗族结构限定了祠堂的建筑等级 | 第68-70页 |
5.1.2 族产管理影响了总祠、房祠和家祠的规划布局 | 第70-71页 |
5.1.3 追远报本决定了形制“礼尊而貌严” | 第71-72页 |
5.2 庐陵文化对吉安地区宗族祠堂建筑形制的影响 | 第72-75页 |
5.2.1 崇文重教促成了祠堂数量的众多 | 第72-73页 |
5.2.2 重文兴学削弱了祠堂建筑的规格和装饰 | 第73-74页 |
5.2.3 重儒轻商决定了祠堂建筑的朴素和格调 | 第74-75页 |
5.3 社会风俗对吉安地区宗族祠堂建筑形制的影响 | 第75-79页 |
5.3.1 “参亭”取代“戏台” | 第75-77页 |
5.3.2 祭祖仪式与铺装站位点 | 第77-78页 |
5.3.3 族产义行与“义仓” | 第78-79页 |
6 “例”——渼陂村总祠永慕堂 | 第79-101页 |
6.1 村落背景与概况 | 第79-80页 |
6.2 村落选址与布局 | 第80-81页 |
6.3 祠堂选址与布局 | 第81-85页 |
6.3.1 渼陂古村祠堂的整体规划布局 | 第81-83页 |
6.3.2 渼陂古村祠堂的环境空间布局 | 第83-85页 |
6.4 永慕堂的建筑空间环境 | 第85-91页 |
6.4.1 入口空间——门户 | 第85-87页 |
6.4.2 仪式活动空间——享堂 | 第87-89页 |
6.4.3 祭祀空间——寝堂 | 第89-91页 |
6.4.4 辅助空间 | 第91页 |
6.5 永慕堂大木作构造做法 | 第91-95页 |
6.5.1 界内构架 | 第92-93页 |
6.5.2 界前构架 | 第93-94页 |
6.5.3 界后构架 | 第94页 |
6.5.4 厢房构架 | 第94-95页 |
6.5.5 牌楼门构造 | 第95页 |
6.6 永慕堂小木作装饰装修 | 第95-101页 |
6.6.1 风火山墙 | 第95-96页 |
6.6.2 屋面 | 第96-97页 |
6.6.3 柱础 | 第97页 |
6.6.4 梁架装饰性构件 | 第97-98页 |
6.6.5 天花藻井轩蓬 | 第98-99页 |
6.6.7 匾额楹联 | 第99-101页 |
7 结语 | 第101-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0页 |
著作图书 | 第105页 |
学位论文 | 第105-106页 |
期刊文章 | 第106-107页 |
网络来源 | 第107-110页 |
附录一:研究对象基本情况一览表 | 第110-111页 |
附录二:渼陂古村永慕堂测绘图 | 第111-113页 |
附录三:陂下古村敦仁堂测绘图 | 第113-115页 |
附录四:陂下古村星聚堂测绘图 | 第115-116页 |
附录五:钓源古村欧阳氏总祠测绘图 | 第116-118页 |
附录六:燕坊古村翰林第测绘图 | 第118-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