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我国对外投资的概况及存在的环境问题 | 第14-21页 |
一、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概况 | 第14-15页 |
(一) 我国对外投资的流量 | 第14页 |
(二) 我国对外投投资的存量 | 第14页 |
(三) 我国对外投资的主体 | 第14-15页 |
二、我国对外投资的特点 | 第15-16页 |
(一) 我国对外投资的区域特点 | 第15页 |
(二) 我国对外投资的行业特点 | 第15-16页 |
(三) 我国对外投资的主体特点 | 第16页 |
(四) 我国对外投资的形式特点 | 第16页 |
三、我国对外投资的动因之一——对自然资源的寻求 | 第16-17页 |
四、中国对外投资对当地环境造成的影响 | 第17-18页 |
五、中国对外投资的经济利益与当地环境利益之间冲突的产生原因 | 第18-21页 |
(一) 竞次现象(Race to the Bottom)导致东道国设置的市场准入条件过低 | 第19页 |
(二) 东道国缺乏运行良好的环境保护机制和有力的环境保护执行措施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我国进行对外投资环境法律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1-26页 |
一、中国进行对外投资环境法律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 第21-23页 |
(一) 加强对外投资环境法律管理有利于呈现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 第21-22页 |
(二) 加强对外投资环境法律管理有利于增加中国产品和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 第22页 |
(三) 加强对外投资环境法律管理有利于避免环境保护冲突 | 第22页 |
(四) 加强对外投资环境法律管理有利于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 第22-23页 |
二、进行对外投资环境法律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 第23-26页 |
(一) 加强对外投资环境法律管理符合国际利益 | 第23-24页 |
(二) 加强对外投资环境法律管理符合对外资投资管理的一般原则 | 第24页 |
(三) 加强对外投资环境法律管理有着充分的国际环境法基础 | 第24-25页 |
(四) 其他国家已经有对外投资环境法律管理的尝试或成功经验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我国对外投资的环境法律管理机制及困境 | 第26-39页 |
一、中国对外投资的法律管理机制 | 第26-32页 |
(一) 中国对外投资的法律管理主体 | 第26-27页 |
(二) 中国对外投资的法律管理制度 | 第27-32页 |
二、中国对外投资环境法律管理机制的困境 | 第32-39页 |
(一) 理念困境: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竞争 | 第32-34页 |
(二) 机制困境:环境色彩的缺失 | 第34-39页 |
第四章 进行对外投资环境法律管理的国外经验 | 第39-48页 |
一、美国2000年《企业行为准则法》法案 | 第39-42页 |
(一) 《企业行为准则法》法案的主要内容 | 第39-40页 |
(二) 对《企业行为准则法》法案的评价 | 第40-42页 |
二、法国2001年《新经济制度法》 | 第42-43页 |
(一) 《新经济制度法》的主要内容 | 第42页 |
(二) 对《新经济制度法》的评价 | 第42-43页 |
三、瑞典2007年《国有企业外部报告指南》 | 第43-44页 |
(一) 瑞典《国有企业外部报告指南》的主要内容 | 第43-44页 |
(二) 对瑞典《国有企业外部报告指南》的评价 | 第44页 |
四、赤道原则——控制对外投资环境风险的国际性行动指南 | 第44-48页 |
(一) 赤道原则的发展背景 | 第44-45页 |
(二) 赤道原则的主要内容 | 第45-46页 |
(三) 对赤道原则评价 | 第46-48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对外投资环境法律管理机制的建议 | 第48-54页 |
一、改革对外投资政府管理机制 | 第48-51页 |
(一) 改革我国对外投资环境法律管理的管理体制 | 第48-49页 |
(二) 改革和创新对外投资环境法律管理制度 | 第49-51页 |
(三) 畅通我国对外投资的监管渠道 | 第51页 |
(四) 完善我国环境信息支持体系,提升中国海外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 | 第51页 |
二、促进对外信贷的绿色化 | 第51-53页 |
(一) 银行业的行动:赤道原则内部化 | 第52页 |
(二) 政府的行动:制定指导性政策法规 | 第52-53页 |
三、发挥NGO组织的监督作用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