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5-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绪论 | 第12-20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2.1 黄土工程特性研究 | 第13页 |
| 1.2.2 黄土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 | 第13-14页 |
| 1.2.3 黄土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 第14-15页 |
| 1.3 存在问题 | 第15-17页 |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2 浅埋偏压黄土隧道施工变形特征与开挖方法研究 | 第20-32页 |
| 2.1 浅埋偏压隧道施工变形特征 | 第20页 |
| 2.2 黄土隧道施工变形特征 | 第20-25页 |
| 2.2.1 变形与隧道埋深的关系 | 第20-23页 |
| 2.2.2 变形与开挖工序的关系 | 第23页 |
| 2.2.3 地表沉降变形与雨水的关系 | 第23-24页 |
| 2.2.4 地表裂缝的发展规律 | 第24-25页 |
| 2.3 黄土隧道施工方法比较 | 第25-31页 |
| 2.3.1 施工方法概述 | 第25-27页 |
| 2.3.2 不同工法力学特性 | 第27-28页 |
| 2.3.3 工法适用性分析 | 第28-30页 |
| 2.3.4 工法适用性综合评价 | 第30-31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3 柳条山隧道施工数值模拟 | 第32-58页 |
| 3.1 大准至朔黄铁路联络线柳条山隧道工程地质条件 | 第32-36页 |
| 3.1.1 工程概况 | 第32-34页 |
| 3.1.2 工程区气候特征 | 第34-35页 |
| 3.1.3 工程地质条件 | 第35-36页 |
| 3.2 计算模型建立和参数选取 | 第36-39页 |
| 3.2.1 模型的选择及选优原则 | 第37页 |
| 3.2.2 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37-39页 |
| 3.3 边界条件 | 第39页 |
| 3.4 模拟工况 | 第39-43页 |
| 3.4.1 模拟预留核心土台阶法及综合法的施工步骤 | 第40-42页 |
| 3.4.2 模拟CRD法的施工步骤 | 第42-43页 |
| 3.5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3-56页 |
| 3.5.1 预留核心土台阶法计算结果分析 | 第43-48页 |
| 3.5.2 综合法计算结果分析 | 第48-52页 |
| 3.5.3 CRD法计算结果分析 | 第52-56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4 浅埋偏压黄土隧道施工变形控制关键技术及工艺 | 第58-78页 |
| 4.1 综合法不同施工方案下的变形分析 | 第58-64页 |
| 4.1.1 不同开挖顺序条件下的变形特征 | 第58-61页 |
| 4.1.2 不同进尺条件下的变形特征 | 第61-64页 |
| 4.2 柳条山隧道施工变形控制关键技术 | 第64-67页 |
| 4.3 综合法施工工艺 | 第67-77页 |
| 4.3.1 施工原理 | 第67页 |
| 4.3.2 工艺特点 | 第67-68页 |
| 4.3.3 工艺流程 | 第68-76页 |
| 4.3.4 材料与设备 | 第76-77页 |
| 4.3.5 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 第77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5 浅埋偏压黄土隧道施工监测与分析 | 第78-90页 |
| 5.1 常规隧道施工变形监控方案 | 第78-82页 |
| 5.1.1 常规方法所需的监控量测项目 | 第78页 |
| 5.1.2 柳条山隧道施工监测方法 | 第78-82页 |
| 5.2 柳条山隧道施工变形监测数据分析 | 第82-87页 |
| 5.2.1 地表沉降数据变化特征 | 第83-84页 |
| 5.2.2 拱顶沉降数据变化特征 | 第84-86页 |
| 5.2.3 净空收敛数据变化特征 | 第86-87页 |
| 5.3 浅埋偏压黄土隧道施工监测方案优化 | 第87-88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0-94页 |
| 6.1 结论 | 第90-91页 |
| 6.2 展望 | 第91-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8-102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