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第二章 互联网金融概述 | 第16-26页 |
2.1 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原因 | 第16页 |
2.1.1 需求型拉动因素 | 第16页 |
2.1.2 供给型推动因素 | 第16页 |
2.2 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 第16-17页 |
2.3 互联网金融支持的基础 | 第17-20页 |
2.3.1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技术基础 | 第17-18页 |
2.3.2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物质基础 | 第18-19页 |
2.3.3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客户基础 | 第19-20页 |
2.4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 第20-21页 |
2.4.1 互联网金融的成本低 | 第20页 |
2.4.2 互联网金融注重客户的使用感受 | 第20-21页 |
2.4.3 互联网金融拥有风险特殊性 | 第21页 |
2.5 互联网金融的业务范围及其发展现状 | 第21-26页 |
2.5.1 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及范围 | 第21-25页 |
2.5.2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 第25-26页 |
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冲击 | 第26-32页 |
3.1 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传统金融模式的对比 | 第26-28页 |
3.1.1 交易使用方面 | 第26页 |
3.1.2 信息处理方面 | 第26-27页 |
3.1.3 支付方式方面 | 第27页 |
3.1.4 运营成本方面 | 第27页 |
3.1.5 获得收益信息方面 | 第27-28页 |
3.2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影响 | 第28-32页 |
3.2.1 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 第28-30页 |
3.2.2 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基于SWOT模型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分析 | 第32-43页 |
4.1 竞争情报分析方法——SWOT分析法 | 第32-33页 |
4.2 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分析 | 第33-36页 |
4.2.1 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技术支撑 | 第33-34页 |
4.2.2 政策的扶持 | 第34-35页 |
4.2.3 互联网金融庞大的客户群体 | 第35页 |
4.2.4 互联网金融使得个体交易更加合理化 | 第35-36页 |
4.3 互联网金融的劣势分析 | 第36-37页 |
4.3.1 互联网金融隐含风险大 | 第36页 |
4.3.2 网民信息泄露经济易受损 | 第36-37页 |
4.3.3 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障难 | 第37页 |
4.4 互联网金融的机会分析 | 第37-39页 |
4.4.1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供需困境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市场平台 | 第37-39页 |
4.4.2 监管部门激励创新生长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发展平台 | 第39页 |
4.5 互联网金融的威胁分析 | 第39-43页 |
4.5.1 来自传统金融机构的威胁 | 第40页 |
4.5.2 人才专业化程度低 | 第40页 |
4.5.3 缺少相关牌照和准入条件 | 第40-43页 |
第五章 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措施 | 第43-49页 |
5.1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下互联网金融的定位 | 第43-45页 |
5.1.1 要积极迎合市场需要,尽快契合互联网的核心发展精神 | 第43页 |
5.1.2 要加快改变经营方式,寻找新型盈利模式 | 第43页 |
5.1.3 提高交易效率,开辟订单融资、供应链融资新渠道 | 第43-44页 |
5.1.4 设计专属小微企业金融产品 | 第44页 |
5.1.5 提高风险控制水平,适应互联网开放式环境 | 第44页 |
5.1.6 拓展市场,创新网络消费时代的金融服务体系 | 第44-45页 |
5.2 完善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体系 | 第45-47页 |
5.2.1 建立网监会 | 第45-46页 |
5.2.2 建立“央行四会”的分业与混业综合的管理体系 | 第46-47页 |
5.3 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健康发展趋势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