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低煤阶煤层气勘探开发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准噶尔盆地煤层气勘探开发历程 | 第14-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17-18页 |
1.5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18-20页 |
2 准东地区煤层气地质背景 | 第20-35页 |
2.1 准东地区构造特征与构造演化 | 第20-27页 |
2.1.1 构造特征 | 第20-25页 |
2.1.3 构造演化 | 第25-27页 |
2.2 区域地层与含煤地层 | 第27-32页 |
2.3 区域水文地质 | 第32-35页 |
3 准东地区煤储层沉积环境与聚煤作用 | 第35-41页 |
3.1 含煤岩系沉积特征 | 第35-36页 |
3.1.1 八道湾组 | 第35页 |
3.1.2 西山窑组 | 第35-36页 |
3.2 含煤岩系沉积环境 | 第36-41页 |
3.2.1 八道湾组 | 第36-37页 |
3.2.2 西山窑组 | 第37-41页 |
4 准东地区煤储层地质与物性特征 | 第41-69页 |
4.1 煤储层发育特征与聚煤规律 | 第41-54页 |
4.1.1 煤储层发育特征 | 第41-46页 |
4.1.2 聚煤规律分析 | 第46-54页 |
4.2 煤储层物质成分与煤化作用 | 第54-60页 |
4.2.1 煤储层物质成分 | 第54-58页 |
4.2.2 煤储层煤化作用 | 第58-60页 |
4.3 煤储层储集特性及含气性 | 第60-69页 |
4.3.1 煤储层孔渗特征 | 第60-66页 |
4.3.2 煤储层含气特征 | 第66-69页 |
5 准东地区煤层气成藏控制因素与成藏模式 | 第69-83页 |
5.1 构造控制作用 | 第69-74页 |
5.1.1 古构造基底控制了煤层的发育 | 第69-71页 |
5.1.2 构造活动控制了煤层气生成、储藏和保存条件 | 第71-74页 |
5.2 沉积控制作用 | 第74-78页 |
5.3 水文地质控制作用 | 第78-79页 |
5.4 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与成藏模式 | 第79-83页 |
5.4.1 准东地区煤层气藏的有利形成条件 | 第80页 |
5.4.2 准东地区煤层气藏模式 | 第80-83页 |
6 准东地区煤层气资源综合评价与有利区预测 | 第83-102页 |
6.1 煤层气资源评价 | 第83-91页 |
6.1.1 资源量计算方法 | 第83-84页 |
6.1.2 煤层气资源量计算关键参数 | 第84-89页 |
6.1.3 煤层气资源量计算 | 第89-91页 |
6.2 煤层气资源条件综合分析 | 第91-93页 |
6.2.1 煤层气资源量计算 | 第91-92页 |
6.2.2 煤层气资源类别 | 第92-93页 |
6.3 煤层气资源有利区预测 | 第93-102页 |
6.3.1 评价方法 | 第93-95页 |
6.3.2 评价参数的选取及权值排序 | 第95-99页 |
6.3.3 评价结果 | 第99-102页 |
7 结论与认识 | 第102-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3页 |
附录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