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休闲农业的新农村综合体规划研究--以李家寨新农村综合体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概述 | 第9-1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10-12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10-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2.1 相关概念的内涵界定 | 第12-15页 |
2.2 休闲农业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2.2.1 国外发达国家 | 第15-16页 |
2.2.2 国内发展历程 | 第16-17页 |
2.3 新农村建设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2.3.2 我国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2.4 新农村综合体研究现状与问题 | 第22-24页 |
2.4.1 新农村综合体研究现状 | 第22页 |
2.4.2 新农村综合体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3. 研究涉及的相关理论 | 第24-28页 |
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25页 |
3.2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5页 |
3.3 休闲农业规划设计“AVC”理论 | 第25-28页 |
3.3.1 “AVC”理论概说 | 第25-26页 |
3.3.2 休闲农业规划设计AVC | 第26-28页 |
4. “新农村综合体”规划的探索 | 第28-33页 |
4.1 “新农村综合体”规划的理论探索 | 第28-30页 |
4.1.1 基本特征 | 第28页 |
4.1.2 基本原则 | 第28-30页 |
4.2 “新农村综合体”实现途径的探索 | 第30-33页 |
4.2.1 规划先行,打造特色新村 | 第30页 |
4.2.2 调整产业结构,指导功能分区 | 第30-31页 |
4.2.3 完善基础设施,构建公共服务保障 | 第31-32页 |
4.2.4 保护传统农居文化 | 第32页 |
4.2.5 增强可持续性发展 | 第32-33页 |
5 休闲农业的新农村综合体规划中的体现 | 第33-39页 |
5.1 新农村综合体模式下的休闲农业作用解析 | 第33-36页 |
5.1.1 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形式 | 第33-34页 |
5.1.2 统筹城乡发展的纽带 | 第34页 |
5.1.3 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途径 | 第34-36页 |
5.2 规划设计理念及原则 | 第36-38页 |
5.2.1 休闲农业规划的理念 | 第36-37页 |
5.2.2 休闲农业规划的核心原则 | 第37-38页 |
5.3 休闲农业规划发展模式 | 第38-39页 |
5.3.1 观光型模式 | 第38页 |
5.3.2 体验型模式 | 第38-39页 |
6. 泸州市古蔺县东新乡李家寨新农村综合体规划 | 第39-57页 |
6.1 总则 | 第39-40页 |
6.1.1 项目建设背景 | 第39-40页 |
6.1.2 规划依据 | 第40页 |
6.2 项目基本情况 | 第40-42页 |
6.2.1 区位分析 | 第40-41页 |
6.2.2 现状分析 | 第41-42页 |
6.3 总体规划 | 第42-55页 |
6.3.1 主题定位 | 第42-43页 |
6.3.2 功能分区 | 第43-44页 |
6.3.3 用地分析 | 第44-45页 |
6.3.4 主体景观规划 | 第45-51页 |
6.3.5 基础设施规划 | 第51-54页 |
6.3.6 其他方面的规划 | 第54-55页 |
6.4 “AVC”三力效益评价 | 第55-57页 |
6.4.1 社会效益评价 | 第55-56页 |
6.4.2 经济效益评价 | 第56页 |
6.4.3 环境效益评价 | 第56-57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