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 1.2 烟气脱硝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1.2.1 燃烧过程中控制 NOx技术 | 第14-15页 |
| 1.2.2 尾气脱硝技术 | 第15-17页 |
| 1.3 焦化行业氮氧化物的控制技术 | 第17-18页 |
| 1.4 微波概述 | 第18-19页 |
| 1.4.1 微波加热机理 | 第19页 |
| 1.4.2 微波加热特点 | 第19页 |
| 1.5 微波技术在烟气治理方面的应用客观评述结果及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 1.6 煤基炭材料 | 第20-21页 |
| 1.7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1-22页 |
| 第2章 微波-煤基炭脱硝试验条件探究 | 第22-33页 |
| 2.1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 2.2 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3-32页 |
| 2.3.1 不同碳材料脱硝率的对比 | 第23-24页 |
| 2.3.2 不同功率条件下煤基炭温度分布 | 第24-25页 |
| 2.3.3 功率对脱硝率的影响 | 第25-26页 |
| 2.3.4 煤基炭质量对脱硝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 2.3.5 流量对脱硝率的影响 | 第27-28页 |
| 2.3.6 空速和停留时间对脱硝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 2.3.7 NO 浓度对脱硝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 2.3.8 烟气共存成分对脱硝率的影响 | 第30-32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3章 煤基炭材料的表征及脱硝动力学的研究 | 第33-42页 |
| 3.1 煤基炭材料表征 | 第33页 |
| 3.2 微波-煤基炭脱硝动力学研究 | 第33-34页 |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0页 |
| 3.3.1 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 第34-35页 |
| 3.3.2 煤基炭灰分组成测定 (ICP) | 第35页 |
| 3.3.3 傅里叶红外光谱 (FTIR) | 第35-36页 |
| 3.3.4 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测定 | 第36-37页 |
| 3.3.5 扫描电镜测试 | 第37页 |
| 3.3.6 NO 脱除反应动力学计算 | 第37-40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 第4章 金属元素辅助微波-煤基炭脱硝的研究 | 第42-50页 |
| 4.1 实验药品 | 第42页 |
| 4.2 负载金属元素的煤基炭催化剂的制备 | 第42-43页 |
| 4.3 负载金属元素的煤基炭催化剂的表征 | 第43页 |
| 4.3.1 SEM | 第43页 |
| 4.3.2 XRD | 第43页 |
| 4.4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44-48页 |
| 4.5.1 金属元素的对脱硝的影响 | 第44-45页 |
| 4.5.2 功率对铜基催化剂脱硝的影响 | 第45页 |
| 4.5.3 铜含量对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 第45-46页 |
| 4.5.4 XRD | 第46-47页 |
| 4.5.5 SEM | 第47-48页 |
| 4.6 铜基催化剂作用机理探讨 | 第48-49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5章 微波-铜基煤基炭处理模拟焦炉烟气的研究 | 第50-54页 |
| 5.1 模拟焦炉烟气的制备 | 第50页 |
| 5.2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 5.3 正交实验方案的设计 | 第51-52页 |
| 5.3.1 正交试验表头设计 | 第51页 |
| 5.3.2 正交试验方案表 | 第51-52页 |
| 5.4 正交试验结果与极差分析 | 第52-53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7页 |
| 6.1 结论 | 第54-55页 |
| 6.2 展望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