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力学论文--流体力学论文

荷电液滴破碎机理及电流体动力学特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符号表第13-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2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5-16页
    1.2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第16-21页
        1.2.1 静电雾化在质谱仪技术中的应用第16-18页
        1.2.2 静电雾化在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第18-19页
        1.2.3 静电雾化在制药及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第19-21页
    1.3 静电雾化的研究概况第21-23页
    1.4 荷电液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3-28页
        1.4.1 荷电液滴的变形及破碎第23-25页
        1.4.2 荷电液滴的聚并及分离第25-27页
        1.4.3 荷电液滴的射流稳定性第27-28页
    1.5 课题的来源、研究目标、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第28-32页
        1.5.1 课题的来源第28-29页
        1.5.2 课题的研究目标第29页
        1.5.3 课题的技术路线第29-30页
        1.5.4 课题的研究内容第30-32页
第二章 电流体力学及荷电液滴雾化的基础理论第32-51页
    2.1 液滴的荷电及电荷衰减第32-34页
    2.2 电荷输运第34-37页
    2.3 气体的电离及导电过程第37-39页
    2.4 荷电液体射流液滴的的雾化分裂模型第39-42页
        2.4.1 荷电液滴的受力分析第39-40页
        2.4.2 分裂一次完成模型第40-42页
    2.5 界面以及表面波理论第42-46页
    2.6 荷电微射流的不稳定性第46-50页
    2.7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三章 荷电液滴的形成及其电流体动力学特性研究第51-72页
    3.1 实验设备第51-53页
        3.1.1 显微高速摄像机第51-53页
        3.1.2 微流量注射泵第53页
    3.2 荷电微射流雾化模式演变的可视化实验系统第53-55页
    3.3 滴状模式下液桥的动力学演变第55-60页
        3.3.1 液桥的断裂长度第56-58页
        3.3.2 液桥的破碎顺序第58-60页
    3.4 荷电卫星液滴的动力学演变第60-65页
        3.4.1 荷电卫星液滴的形成第60-61页
        3.4.2 荷电卫星液滴的聚合行为第61-64页
        3.4.3 荷电卫星液滴的非聚合行为第64-65页
    3.5 荷电卫星液滴电荷量的计算第65-70页
        3.5.1 运动单液滴电荷量的测量原理第66-68页
        3.5.2 运动单液滴电荷量的测试第68-70页
    3.6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四章 荷电微射流雾化模式转变及射流不稳定性分析第72-94页
    4.1 射流的过渡第72-76页
        4.1.1 时间常数影响下射流的过渡行为第72-75页
        4.1.2 粘度对荷电微射流的雾化演变的影响第75页
        4.1.3 表面张力对荷电微射流雾化演变的影响第75-76页
    4.2 乳化生物柴油荷电液滴雾化模式的区间分布第76-79页
    4.3 生物柴油的微射流雾化特性第79-82页
    4.4 无水乙醇荷电微射流的不稳定性第82-86页
        4.4.1 荷电微射流的径向扰动第82-84页
        4.4.2 射流偏离度的不确定性第84-86页
    4.5 荷电微射流稳定性的PIV测量第86-92页
        4.5.1 基于PIV的荷电微射流稳定性测量系统第86-87页
        4.5.2 荷电微射流测量区域的选取第87-88页
        4.5.3 PIV获取的微射流雾化图像第88-90页
        4.5.4 PIV测量结果与分析第90-92页
    4.6 本章小结第92-94页
第五章 荷电液滴相间作用行为的研究第94-112页
    5.1 电场作用下带电液滴的电荷分布第94-96页
    5.2 异性荷电液滴相间作用的实验装置第96-98页
    5.3 亚/超疏水基底的制备第98-100页
    5.4 异性荷电液滴的相间作用第100-105页
        5.4.1 低电导率下异性荷电液滴的非接触反弹第101-103页
        5.4.2 高电导率下异性荷电液滴的接触反弹第103-104页
        5.4.3 高电导率异性荷电液滴的非接触破碎第104-105页
    5.5 电导率影响下异性荷电液滴对撞演变行为的评估第105-110页
        5.5.1 临界电压第106-107页
        5.5.2 破碎体积第107-108页
        5.5.3 拉伸速率第108-109页
        5.5.4 最小极间距第109-110页
    5.6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第六章 荷电液滴碰撞过程的负极端破碎研究第112-126页
    6.1 氦气环境下异性荷电液滴碰撞实验装置及方法第112-114页
    6.2 负极端非接触破碎行为的验证第114-118页
        6.2.1 负高压电极第114-115页
        6.2.2 正高压电极第115-116页
        6.2.3 pH值对破碎极性的影响第116-118页
    6.3 适用于负极破碎行为的气体电离理论第118-120页
    6.4 氦气环境下气体电离的验证第120-124页
        6.4.1 氦气环境下异性荷电液滴对撞行为第120-121页
        6.4.2 空气放电对异性荷电液滴非接触反弹行为的影响第121-122页
        6.4.3 气体电离对异性荷电液滴非接触破碎的影响第122-124页
    6.5 本章小结第124-126页
第七章 结论和进一步研究展望第126-130页
    7.1 全文工作总结第126-128页
    7.2 研究展望第128-130页
致谢第130-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4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第143-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附壁效应的新型无阀压电泵
下一篇:液粘调速离合器启动稳定性及动力传递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