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绿色物流系统构建与绩效评价--以B工业园区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3.1 绿色物流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绿色物流与循环经济相关的研究 | 第13页 |
1.3.3 煤炭物流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4 煤炭绿色物流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5-16页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7-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2 研究内容创新 | 第18-20页 |
第2章 煤炭物流现状及煤炭绿色物流的引入 | 第20-26页 |
2.1 煤炭物流系统现状分析 | 第20-21页 |
2.2 煤炭绿色物流的引入 | 第21-24页 |
2.2.1 煤炭绿色物流概念的界定 | 第21-22页 |
2.2.2 煤炭绿色物流的内涵 | 第22-23页 |
2.2.3 发展煤炭绿色物流的必要性 | 第23-24页 |
2.3 阻碍煤炭绿色物流发展的问题 | 第24-25页 |
2.3.1 缺乏完整的系统 | 第24-25页 |
2.3.2 信息交流不通畅 | 第25页 |
2.3.3 缺乏政策以及技术支持 | 第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煤炭绿色物流系统的构建 | 第26-40页 |
3.1 构建煤炭绿色物流系统的思路 | 第26-30页 |
3.1.1 煤炭绿色物流系统的内涵 | 第26页 |
3.1.2 煤炭绿色物流系统的构建目标 | 第26-29页 |
3.1.3 煤炭绿色物流系统的构建原则 | 第29-30页 |
3.2 煤炭绿色物流系统的模型构建 | 第30-36页 |
3.2.1 煤炭绿色物流系统的结构模型 | 第30-35页 |
3.2.2 煤炭绿色系统平台的相互作用 | 第35-36页 |
3.2.3 煤炭绿色物流的系统特征 | 第36页 |
3.3 煤炭绿色物流系统的运行模式 | 第36-39页 |
3.3.1 煤炭绿色物流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 | 第37页 |
3.3.2 煤炭绿色物流系统的实际应用 | 第37-38页 |
3.3.3 煤电一体化工业园区的系统运行模式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B公司煤电一体化工业园区案例分析 | 第40-47页 |
4.1 构建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 第40页 |
4.2 工业园区系统的构成 | 第40-43页 |
4.3 工业园区资源的循环利用 | 第43-45页 |
4.3.1 废气的循环利用 | 第43-44页 |
4.3.2 废渣的循环利用 | 第44-45页 |
4.4 本章小节 | 第45-47页 |
第5章 B公司煤炭物流绿色化绩效评价 | 第47-54页 |
5.1 评价指标 | 第47-49页 |
5.1.1 环境指标 | 第47-48页 |
5.1.2 经济指标 | 第48页 |
5.1.3 社会指标 | 第48-49页 |
5.2 煤炭物流绿色化绩效评价过程 | 第49-50页 |
5.2.1 设计评价指标体系集U | 第49页 |
5.2.2 二级指标评价评语集的确立 | 第49页 |
5.2.3 指标权重系数向量集的确定 | 第49-50页 |
5.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50-51页 |
5.4 B公司绿色物流绩效评价 | 第51-53页 |
5.4.1 确定各指标向量级 | 第51-52页 |
5.4.2 模糊综合评价 | 第52-53页 |
5.5 本章小节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4页 |
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作者简介、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