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19页 |
1.1 我国白及产业概况 | 第10-11页 |
1.1.1 我国白及资源研究概况 | 第10页 |
1.1.2 我国紫花三叉白及相关产品开发现状 | 第10-11页 |
1.1.3 我国白及产业发展现状 | 第11页 |
1.2 云南白及产业概况 | 第11-14页 |
1.2.1 云南白及产业分布特点 | 第11-12页 |
1.2.2 普洱地区白及产业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1.2.3 普洱地区白及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13页 |
1.2.4 普洱地区白及产业发展对策 | 第13-14页 |
1.3 中药材害虫与防治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1.3.1 中药材主要害虫研究 | 第14-15页 |
1.3.2 中药材害虫防治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1.4 白及病虫害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1.4.1 白及病虫害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4.2 白及主要害虫防治技术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3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19页 |
2.1.1 试验地所处地区概况 | 第19页 |
2.1.2 试验地概况 | 第19页 |
2.1.3 试验地管理方式 | 第19页 |
2.2 昆虫群落调查方法 | 第19-21页 |
2.2.1 标本采集 | 第19-20页 |
2.2.2 紫花三叉白及昆虫群落调查 | 第20页 |
2.2.3 紫花三叉白及害虫群落发生动态调查 | 第20页 |
2.2.4 紫花三叉白及两种重要害虫时空动态调查 | 第20页 |
2.2.5 分类与鉴定 | 第20页 |
2.2.6 群落多样性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2.3 两种重要害虫田间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 第21-23页 |
2.3.1 供试药剂选择 | 第21-22页 |
2.3.2 药剂防治试验处理及方法 | 第22-2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55页 |
3.1 普洱紫花三叉白及昆虫群落组成 | 第23-29页 |
3.2 普洱紫花三叉白及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 | 第29-39页 |
3.2.1 节肢动物群落总群落多样性分析 | 第29-30页 |
3.2.2 普洱紫花三叉白及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时间动态 | 第30-31页 |
3.2.3 不同时间节肢动物群落相似性比较 | 第31-33页 |
3.2.4 普洱紫花三叉白及不同类群多样性特征 | 第33-35页 |
3.2.5 天敌亚群落与非天敌亚群落多样性特征变化 | 第35-37页 |
3.2.6 不同标本采集方式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 第37-39页 |
3.3 普洱紫花三叉白及主要害虫种类及发生规律研究 | 第39-51页 |
3.3.1 普洱紫花白及主要害虫发生规律 | 第41-44页 |
3.3.2 两种重要害虫发生时空动态及危害情况研究 | 第44-51页 |
3.4 防治两种主要害虫的田间药效试验 | 第51-55页 |
3.4.1 朱砂叶螨药剂防治试验 | 第51-53页 |
3.4.2 棘跳虫药剂防治试验 | 第53-55页 |
4 讨论 | 第55-58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8-61页 |
5.1 结论 | 第58-60页 |
5.1.1 普洱紫花三叉白及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 | 第58页 |
5.1.2 普洱紫花三叉白及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 第58页 |
5.1.3 普洱紫花三叉白及不同类群多样性分析 | 第58-59页 |
5.1.4 不同采集方式类群多样性分析 | 第59页 |
5.1.5 普洱紫花三叉白及主要害虫种类及发生规律研究 | 第59页 |
5.1.6 防治两种主要害虫的田间药效试验 | 第59-60页 |
5.2 创新点 | 第60页 |
5.3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