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光伏发电系统的结构 | 第9-11页 |
1.3 国内外光伏并网发电产业的激励政策 | 第11-12页 |
1.3.1 国外激励政策 | 第11-12页 |
1.3.2 国内激励政策 | 第12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2 三相光伏并网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13-22页 |
2.1 光伏并网系统的体系结构 | 第13-16页 |
2.2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拓扑结构 | 第16-19页 |
2.2.1 逆变器的分类 | 第16页 |
2.2.2 主电路拓扑的选取 | 第16-19页 |
2.2.3 滤波电路拓扑的选取 | 第19页 |
2.3 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 第19-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太阳能电池特性及其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 | 第22-38页 |
3.1 光伏电池的数学模型和输出特性 | 第22-25页 |
3.2 MPPT的控制策略 | 第25-28页 |
3.2.1 基于后级并网逆变单元实现MPPT控制 | 第25-26页 |
3.2.2 基于前级Boost变换单元实现MPPT控制 | 第26-27页 |
3.2.3 两类MPPT控制策略的对比分析 | 第27-28页 |
3.3 MPPT的控制算法研究 | 第28-34页 |
3.3.1 常用的MPPT算法 | 第29-32页 |
3.3.2 新型变步长电导增量MPPT算法 | 第32-34页 |
3.4 MPPT控制仿真分析 | 第34-37页 |
3.4.1 光伏电池模型仿真 | 第34-35页 |
3.4.2 MPPT控制算法仿真 | 第35-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网侧逆变器的控制策略 | 第38-60页 |
4.1 网侧逆变器的控制策略概述 | 第38-39页 |
4.2 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网侧逆变器的数学模型 | 第39-41页 |
4.3 电网电压定向的矢量控制策略 | 第41-47页 |
4.3.1 并网逆变器的双闭环控制系统设计 | 第43-44页 |
4.3.2 电流内环PI控制器的设计 | 第44-45页 |
4.3.3 电压外环PI控制器的设计 | 第45-47页 |
4.4 三相软件锁相环技术 | 第47-50页 |
4.4.1 软件锁相环的原理 | 第47-49页 |
4.4.2 软件锁相环的仿真实现 | 第49-50页 |
4.5 空间电压矢量调制技术 | 第50-59页 |
4.5.1 空间矢量的定义 | 第51-52页 |
4.5.2 网侧逆变器的基本输出电压矢量 | 第52-53页 |
4.5.3 SVPWM的实现方法 | 第53-57页 |
4.5.4 SVPWM的仿真实现 | 第57-5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5 系统设计和实验分析 | 第60-76页 |
5.1 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 第60-69页 |
5.1.1 主电路参数设计 | 第60-64页 |
5.1.2 采样电路 | 第64-66页 |
5.1.3 光耦隔离电路 | 第66-68页 |
5.1.4 功率驱动电路 | 第68-69页 |
5.2 系统的软件程序设计 | 第69-72页 |
5.2.1 系统主程序 | 第69-70页 |
5.2.2 周期中断子程序 | 第70-71页 |
5.2.3 PI控制算法设计 | 第71-72页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2-75页 |
5.3.1 系统的仿真 | 第72-74页 |
5.3.2 系统的硬件实验 | 第74-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结论 | 第76页 |
6.2 展望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附录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