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研究概述 | 第13-25页 |
1.1 仿栗形态特征及特性 | 第13页 |
1.1.1 形态特征 | 第13页 |
1.1.2 生物学特性 | 第13页 |
1.1.3 经济利用 | 第13页 |
1.2 杜英科植物特征 | 第13-14页 |
1.3 国内杜英科植物研究 | 第14-15页 |
1.4 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 第15-18页 |
1.4.1 扦插繁殖的生根机理 | 第16页 |
1.4.2 扦插繁殖的优点 | 第16-17页 |
1.4.3 扦插繁殖的种类 | 第17页 |
1.4.4 影响扦插成活的因素 | 第17-18页 |
1.5 种子生理 | 第18-19页 |
1.5.1 种子生理的研究历史 | 第18页 |
1.5.2 酶活性的研究 | 第18-19页 |
1.6 离子注入 | 第19-21页 |
1.6.1 离子束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1.6.2 离子注入对种子生理的影响 | 第20-21页 |
1.7 PEG处理对种子酶活性的影响 | 第21-23页 |
1.8 赤霉素处理种子对种子生理影响的影响 | 第23页 |
1.9 光合作用 | 第23-24页 |
1.10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2 种子基本特性 | 第25-27页 |
2.1 材料来源与测定方法 | 第25页 |
2.1.1 种子来源 | 第25页 |
2.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25页 |
2.1.3 绘制吸水曲线 | 第25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5-26页 |
2.2.1 种子的形态特征 | 第25-26页 |
2.2.2 种子物理指标现状 | 第26页 |
2.2.3 种子的吸水特性 | 第26页 |
2.3 小结 | 第26-27页 |
3 仿栗扦插繁殖技术及生根机理 | 第27-5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3.1.1 材料采集及处理 | 第27页 |
3.1.2 试验设计方法 | 第27-28页 |
3.1.3 指标测定 | 第28页 |
3.2 试验区及温室概况 | 第28页 |
3.3 测定方法 | 第28-31页 |
3.3.1 测定材料处理 | 第28页 |
3.3.2 测定方法 | 第28-31页 |
3.3.3 数据处理 | 第31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31-56页 |
3.4.1 扦插繁殖技术 | 第31-46页 |
3.4.2 扦插繁殖机理 | 第46-51页 |
3.4.3 扦插繁殖的解剖学特征 | 第51-56页 |
4 仿栗种子离子注入与生理的关系 | 第56-6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56页 |
4.1.2 离子处理方法 | 第56页 |
4.1.3 抗氧化物酶的测定方法 | 第56-5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1页 |
4.2.1 离子注入剂量与仿栗种子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 第57-58页 |
4.2.2 离子注入剂量与仿栗种子POD活性 | 第58页 |
4.2.3 离子注入与仿栗种子MDA含量 | 第58-59页 |
4.2.4 离子注入与种子SOD活性 | 第59页 |
4.2.5 离子注入剂量与仿栗种子电导率 | 第59-60页 |
4.2.6 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第60-61页 |
5 仿栗苗期施肥对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61-77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2页 |
5.1.1 试验材料及处理 | 第61-62页 |
5.1.2 测定内容 | 第62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2-75页 |
5.2.1 不同处理施肥对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 第62-63页 |
5.2.2 施肥处理与幼苗生理特性 | 第63-66页 |
5.2.3 幼苗生长特性与生理特性的动态变化 | 第66-75页 |
5.3 小结 | 第75-77页 |
5.3.1 施肥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75页 |
5.3.2 施肥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75-76页 |
5.3.3 施肥与保护酶活性 | 第76页 |
5.3.4 施肥与膜系统损伤的关系 | 第76页 |
5.3.5 叶绿素含量与保护酶活性的相关性比较 | 第76-77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