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的完善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页 |
一、案例分析 | 第9-13页 |
(一) 案例简介 | 第9-10页 |
(二) 控辩双方主张的证据 | 第10-11页 |
(三) 本案的证据分析 | 第11-12页 |
1. 有罪证据主要是主观性证据 | 第11页 |
2. 未能达到刑事诉讼证明标准 | 第11-12页 |
(四) 本案证据审查方式的问题 | 第12-13页 |
1. 依赖主观性证据 | 第12页 |
2. 缺乏客观性证据的印证 | 第12-13页 |
3. 未能排除非法证据 | 第13页 |
4. 没有严格实行疑罪从无原则 | 第13页 |
二、我国证据审查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 第13-19页 |
(一) 证据审查模式概述 | 第14页 |
1. 主观性证据和客观性证据 | 第14页 |
2. 证据审查模式分类 | 第14页 |
(二) 当前证据审查模式的弊端 | 第14-19页 |
1. 依赖主观性证据 | 第15-16页 |
2. 忽视客观性证据 | 第16-17页 |
3. 导致刑讯逼供 | 第17-18页 |
4. 证据体系不严密 | 第18-19页 |
三、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应用的可行性 | 第19-24页 |
(一) 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的优势 | 第19-23页 |
1. 证据稳定可靠 | 第19-20页 |
2. 证据审查顺序科学 | 第20-21页 |
3. 证据体系科学严密 | 第21-22页 |
4. 自我纠错机制 | 第22-23页 |
(二) 衔接沉默权制度 | 第23页 |
(三) 侦查技术水平提升 | 第23页 |
(四) 法治环境的进步 | 第23-24页 |
四、我国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的完善 | 第24-33页 |
(一) 建立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运用规则 | 第24-27页 |
1. 确保证据的合法性 | 第25页 |
2. 充分挖掘客观性证据 | 第25-26页 |
3. 发挥客观性证据的印证检验作用 | 第26页 |
4. 优先运用客观性证据 | 第26-27页 |
(二) 建立明示的沉默权制度 | 第27-29页 |
1. 明确规定"沉默权"制度 | 第28页 |
2. 增强对沉默权制度的认识 | 第28页 |
3. 建立鼓励放弃沉默权的法律机制 | 第28-29页 |
(三) 完善非法证据排除程序 | 第29-32页 |
1. 激活非法证据排除调查程序 | 第29-31页 |
2. 提高辩方诉讼地位 | 第31页 |
3. 建立程序性违法惩戒机制 | 第31-32页 |
(四) 强化检察监督职能 | 第32-33页 |
1. 细化证据审查模式 | 第32页 |
2. 实行证据评议管理 | 第32-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作者在读研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附录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