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真菌生物吸附剂对水溶性染料的吸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9页
    1.1 染料废水的来源及危害第13页
    1.2 染料及染料废水的特点第13-16页
        1.2.1 染料发色原理和染料的分类第14-15页
        1.2.2 染料废水的特点第15-16页
    1.3 染料废水的常用处理方法第16-18页
        1.3.1 物理法第16-17页
        1.3.2 化学法第17-18页
        1.3.3 生物法第18页
    1.4 染料的生物吸附技术及其研究进展第18-26页
        1.4.1 生物吸附机理第20-22页
        1.4.2 生物吸附剂的种类第22-23页
        1.4.3 生物吸附剂的预处理第23页
        1.4.4 染料生物吸附过程的影响因素第23-25页
        1.4.5 生物吸附剂的再生第25页
        1.4.6 生物吸附剂的固定化技术第25-26页
        1.4.7 生物吸附剂的动态吸附研究第26页
    1.5 本文研究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第26-29页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29-38页
    2.1 试验用仪器与设备第29页
    2.2 试验用药品第29-31页
    2.3 试验用染料和染料溶液第31-32页
    2.4 试验用微生物及其培养第32-33页
    2.5 试验方法第33-38页
        2.5.1 菌丝球直径的测定第33页
        2.5.2 生物吸附剂的制备与预处理第33页
        2.5.3 生物吸附剂的吸附与解吸试验第33-34页
        2.5.4 吸附平衡试验第34页
        2.5.5 动态吸附与洗脱试验第34-36页
        2.5.6 生物吸附剂的吸附位点试验第36-37页
        2.5.7 染料的标准曲线第37-38页
第三章 生物吸附剂的培养特征及培养条件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38-47页
    3.1 生物吸附剂的形貌特征第38-40页
        3.1.1 试验用真菌的形态第38-39页
        3.1.2 菌体表面元素分析第39-40页
    3.2 培养条件对真菌生长和吸附性能的影响第40-45页
        3.2.1 培养时间的影响第40-41页
        3.2.2 振荡速度的影响第41-42页
        3.2.3 孢子接种量的影响第42-44页
        3.2.4 碳氮比的影响第44-45页
    3.3 菌体对不同染料的吸附第45页
    3.4 小结第45-47页
第四章 预处理真菌生物吸附剂静态吸附性能的研究第47-66页
    4.1 生物吸附剂对阴离子染料的吸附性能第47-57页
        4.1.1 预处理方法对生物吸附剂吸附量的影响第47-48页
        4.1.2 预处理液中的硝酸浓度对生物吸附剂吸附量的影响第48-49页
        4.1.3 染料初始浓度对吸附量的影响第49页
        4.1.4 吸附体系初始pH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49-51页
        4.1.5 氯化钠浓度对吸附量的影响第51-52页
        4.1.6 重金属离子对吸附量的影响第52-53页
        4.1.7 吸附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53-55页
        4.1.8 生物吸附剂的解吸再生与循环利用第55-57页
    4.2 生物吸附剂对阳离子染料的吸附性能第57-64页
        4.2.1 预处理方法对吸附量的影响第57页
        4.2.2 预处理液中的碳酸氢钠浓度对吸附量的影响第57-58页
        4.2.3 初始pH值对吸附量的影响第58-59页
        4.2.4 染料的初始浓度对吸附量的影响第59-60页
        4.2.5 氯化钠的浓度对吸附量的影响第60页
        4.2.6 重金属离子与染料的竞争吸附第60-61页
        4.2.7 吸附时间对吸附量的影响第61-62页
        4.2.8 生物吸附剂的解吸再生与循环利用第62-64页
    4.3 小结第64-66页
第五章 吸附过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第66-86页
    5.1 吸附过程的动力学分析第66-70页
        5.1.1 Lagergren一级动力学模型第66-68页
        5.1.2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第68-70页
    5.2 真菌生物吸附剂吸附染料的动力学机理第70-76页
        5.2.1 颗粒内扩散模型第71-73页
        5.2.2 液膜扩散模型第73-75页
        5.2.3 吸附过程的速率控制步骤第75-76页
    5.3 吸附等温线第76-81页
        5.3.1 吸附平衡试验第76-77页
        5.3.2 等温吸附模型第77-81页
    5.4 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分析第81-85页
    5.5 小结第85-86页
第六章 染料与预处理青霉菌的作用机理第86-102页
    6.1 预处理后菌体的表面形态分析第86-88页
    6.2 菌体的红外光谱分析第88-90页
    6.3 生物吸附剂的碱滴定曲线第90-91页
    6.4 菌体的zeta电位测定第91页
    6.5 吸附前后和解吸后染料溶液的光谱检测第91-92页
    6.6 染料吸附位点的分析第92-95页
        6.6.1 阴离子染料的吸附位点第93-94页
        6.6.2 阳离子染料的吸附位点第94-95页
    6.7 硝酸预处理菌体吸附阴离子染料的作用机理第95-96页
    6.8 碳酸氢钠预处理菌体吸附阳离子染料的作用机理第96-101页
        6.8.1 碳酸氢钠预处理菌体对阳离子染料的离子交换吸附第96-100页
        6.8.2 碳酸氢钠预处理菌体对阳离子染料的静电吸附第100-101页
    6.9 小结第101-102页
第七章 硝酸处理的生物吸附剂动态吸附活性艳红的研究第102-110页
    7.1 菌体固定方法的选择第102-103页
    7.2 流量对穿透曲线的影响第103-104页
    7.3 吸附剂用量对穿透曲线的影响第104-105页
    7.4 染料浓度对穿透曲线的影响第105-106页
    7.5 与活性炭动态吸附性能的比较第106-107页
    7.6 动态吸附模型第107-108页
    7.7 动态洗脱试验第108-109页
    7.8 小结第109-110页
第八章 结论第110-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2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2-123页
致谢第123-124页
作者简介第124-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某地区肉及肉制品食品安全现状研究
下一篇:2007-2014年吉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