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

P商业银行淄博分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3-21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7-19页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第19-21页
第2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相关理论第21-31页
    2.1 信用风险的概念及其特征第21-24页
        2.1.1 信用风险的概念第21-22页
        2.1.2 信用风险的特征第22-24页
    2.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第24-25页
    2.3 信用管理及信用风险管理的涵义第25-26页
    2.4 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容第26-27页
    2.5 信用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背景第27-31页
        2.5.1 信息经济学的解释第28页
        2.5.2 逆向选择与信用风险第28-29页
        2.5.3 道德风险与信用风险第29-31页
第3章 国内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经验与启示第31-41页
    3.1 美国信用体系的总体架构及信用服务行业的分类第31-32页
        3.1.1 美国信用体系的总体构架第31页
        3.1.2 美国信用服务行业的分类第31-32页
    3.2 日本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概况第32-33页
        3.2.1 日本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体系第32页
        3.2.2 日本银行风险管理体制特点第32页
        3.2.3 日本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的高度量化第32-33页
    3.3 中国建设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实践案例第33-36页
        3.3.1 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控的主要策略第33页
        3.3.2 巴塞尔协议Ⅲ下中国建设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第33-34页
        3.3.3 统一授信和尽职调查第34-35页
        3.3.4 积极推进内部评级制度的建设第35页
        3.3.5 建立统一和良好的信贷文化第35-36页
        3.3.6 培养堪当重任的风险管理队伍第36页
    3.4 国内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启示第36-41页
        3.4.1 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框架第36-37页
        3.4.2 完善风险管理机制第37页
        3.4.3 积极争取财政支持第37-38页
        3.4.4 建立完整的、科学的、广泛的信息网和数据库第38页
        3.4.5 加强外部环境监管机制建设第38-41页
第4章 P商业银行淄博分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和问题第41-61页
    4.1 P商业银行淄博分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第41-45页
        4.1.1 P商业银行淄博分行基本情况第41-44页
        4.1.2 信用风险管理架构第44页
        4.1.3 信用风险管理流程第44-45页
    4.2 P商业银行淄博分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成效分析第45-50页
        4.2.1 风险管理制度执行及贷审会运作情况较好第45-46页
        4.2.2 不良贷款总体呈下降状态第46-48页
        4.2.3 风险管理进一步规范第48-50页
    4.3 P商业银行淄博分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第50-54页
        4.3.1 缺乏核心风险管理理念第50页
        4.3.2 信用风险管理流程还不是很完善第50-51页
        4.3.3 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还不是很完整第51-52页
        4.3.4 信用风险管理人才不是很到位第52-53页
        4.3.5 缺乏定量分析的数据基础第53页
        4.3.6 现有评级不能有效反应客户信用状况第53-54页
    4.4 P商业银行淄博分行信用风险成因分析第54-61页
        4.4.1 银行自身影响因素第54-56页
        4.4.2 授信企业影响因素第56-58页
        4.4.3 外部环境影响因素第58-61页
第5章 商业银行淄博分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第61-71页
    5.1 银行层面第61-66页
        5.1.1 培植全面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第61-62页
        5.1.2 构建信用风险管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第62-63页
        5.1.3 不断培养高素质的信用风险管理人才第63-65页
        5.1.4 进一步强化信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第65页
        5.1.5 持续加强对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第65-66页
    5.2 提高企业的贷款信用能力第66-68页
    5.3 政府加强金融监管和征信立法第68-71页
        5.3.1 加强对银行部门信用风险的监管第68页
        5.3.2 监管者必须对银行系统的微观结构加强监控第68-69页
        5.3.3 政府减少行政干预第69页
        5.3.4 加强征信立法第69-71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71-73页
    6.1 总结第71-72页
    6.2 研究展望第72-73页
致谢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中小企业信用的银行信贷管理研究
下一篇:A煤炭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