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3-16页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知识产权战略对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影响概念模型与假设 | 第19-30页 |
2.1 知识产权战略对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创新能力影响的概念模型 | 第19-21页 |
2.1.1 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知识产权战略内涵 | 第19页 |
2.1.2 知识产权战略与系统低碳创新能力的相关分析 | 第19-20页 |
2.1.3 我国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知识产权发展现状分析 | 第20页 |
2.1.4 概念模型构建 | 第20-21页 |
2.2 知识产权战略对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影响机理的研究假设 | 第21-27页 |
2.2.1 知识产权战略与系统影响因素的研究假设 | 第21-23页 |
2.2.2 系统影响因素与系统低碳创新能力的研究假设 | 第23-25页 |
2.2.3 系统影响因素中介作用的研究假设 | 第25-27页 |
2.3 变量的定义与测量 | 第27-29页 |
2.3.1 知识产权战略变量的定义与测量 | 第27页 |
2.3.2 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变量的定义与测量 | 第27-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知识产权战略对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影响机理 | 第30-40页 |
3.1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数据收集 | 第30-32页 |
3.1.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30-31页 |
3.1.2 偏最小二乘法建模技术 | 第31页 |
3.1.3 偏最小二乘法原理 | 第31-32页 |
3.1.4 数据的收集 | 第32页 |
3.2 实证分析及研究假设检验 | 第32-38页 |
3.2.1 测量模型分析 | 第32-35页 |
3.2.2 结构模型分析及假设检验 | 第35-38页 |
3.3 实证结果讨论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我国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知识产权战略分析与选择 | 第40-49页 |
4.1 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知识产权战略特征及功能分析 | 第40-42页 |
4.1.1 战略特征 | 第40-41页 |
4.1.2 战略功能 | 第41-42页 |
4.2 我国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 SWOT 分析 | 第42-45页 |
4.2.1 外部机会 | 第42页 |
4.2.2 外部威胁 | 第42-43页 |
4.2.3 内部优势 | 第43页 |
4.2.4 内部劣势 | 第43-45页 |
4.3 我国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知识产权战略制定 | 第45-48页 |
4.3.1 指导思想 | 第45页 |
4.3.2 战略目标 | 第45-46页 |
4.3.3 战略重点 | 第46-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我国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策略 | 第49-55页 |
5.1 基于知识产权创造战略的实施策略 | 第49-50页 |
5.1.1 强化低碳创新主体的主导作用 | 第49页 |
5.1.2 推进专利、商标、版权战略创新发展 | 第49-50页 |
5.2 基于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实施策略 | 第50-51页 |
5.2.1 提高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知识产权保护能力 | 第50-51页 |
5.2.2 加强知识产权预警和知识产权法律氛围的培育 | 第51页 |
5.3 基于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实施策略 | 第51-53页 |
5.3.1 实施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知识产权和收益管理 | 第51-52页 |
5.3.2 建立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低碳创新成果转化 | 第52-53页 |
5.4 基于知识产权运用战略的实施策略 | 第53-54页 |
5.4.1 优化和拓展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知识产权资金来源 | 第53页 |
5.4.2 完善制造业低碳创新系统知识产权产品化机制 | 第53-5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 1 | 第64-73页 |
附录 2 | 第73-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