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1页 |
1 转基因抗虫作物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2 转基因毒蛋白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 | 第13-14页 |
3 转基因水稻对土壤生态安全的影响 | 第14-16页 |
3.1 转基因水稻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第14-16页 |
3.2 转基因水稻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16页 |
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4.1 传统平板培养法 | 第16-17页 |
4.2 生物化学方法—磷脂脂肪酸(PLFA)图谱分析法 | 第17页 |
4.3 生理学方法—Biolog微平板法 | 第17-18页 |
4.4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18-19页 |
4.4.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 第18页 |
4.4.2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 第18-19页 |
4.4.3 荧光原位杂交(FISH) | 第19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转基因水稻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21-3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1.1 试验区概况与实验设计 | 第21-22页 |
1.1.1 试验区概况 | 第21页 |
1.1.2 供试水稻材料 | 第21-22页 |
1.1.3 试验小区设计 | 第22页 |
1.2 材料 | 第22-24页 |
1.2.1 土壤样品 | 第22页 |
1.2.2 试验培养基 | 第22-24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24页 |
1.4 方法 | 第24-25页 |
1.4.1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 第24页 |
1.4.2 平板菌落技术法 | 第24-25页 |
1.4.3 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1页 |
2.1 转基因水稻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时间动态 | 第25-30页 |
2.2 抽穗期转基因水稻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3 讨论 | 第31-32页 |
第三章 转基因水稻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32-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6页 |
1.1 材料 | 第32-33页 |
1.1.1 土壤样品 | 第32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32页 |
1.1.3 主要溶液 | 第32-33页 |
1.1.4 主要仪器 | 第33页 |
1.2 方法 | 第33-36页 |
1.2.1 脲酶活性的测定 | 第33-34页 |
1.2.2 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 第34页 |
1.2.3 蔗糖酶活性的测定 | 第34-35页 |
1.2.4 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第35-36页 |
1.2.5 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2页 |
2.1 转基因水稻土壤酶活性的时间动态 | 第36-41页 |
2.2 孕穗期转基因水稻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41-42页 |
3 讨论 | 第42-43页 |
第四章 转基因水稻田土壤微生物遗传多样性 | 第43-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7页 |
1.1 材料 | 第43-44页 |
1.1.1 土壤样品 | 第43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43-44页 |
1.1.3 溶液 | 第44页 |
1.1.4 主要仪器 | 第44页 |
1.2 方法 | 第44-47页 |
1.2.1 转基因水稻土壤微生物总DNA的提取 | 第44-45页 |
1.2.2 DNA的定性检测 | 第45页 |
1.2.3 对土壤总DNA进行16S rDNA基因的套式PCR扩增 | 第45-46页 |
1.2.3.1 16S rDNA第一套PCR扩增 | 第45-46页 |
1.2.3.2 16S rDNA第二套PCR扩增 | 第46页 |
1.2.4 套式PCR反应产物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 第46-47页 |
1.2.5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后的特异条带分析 | 第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2页 |
2.1 转基因水稻土壤微生物总DNA的片段大小 | 第47-48页 |
2.2 转基因水稻土壤16S rDNA的套式PCR扩增产物 | 第48-49页 |
2.2.1 16S rDNA第一套PCR扩增产物 | 第48-49页 |
2.2.2 16S rDNA第二套PCR扩增产物 | 第49页 |
2.3 套式PCR产物的DGGE分析 | 第49-52页 |
2.3.1 16S rDNA的PCR-DGGE图谱分析 | 第49-51页 |
2.3.2 16S rDNA的PCR-DGGE聚类分析 | 第51-52页 |
3 讨论 | 第52-53页 |
第五章 转基因水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 第53-6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6页 |
1.1 材料 | 第53-54页 |
1.1.1 土壤样品 | 第53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53页 |
1.1.3 溶液 | 第53页 |
1.1.4 主要仪器 | 第53-54页 |
1.2 方法 | 第54-56页 |
1.2.1 Biolog试验方法 | 第54-55页 |
1.2.2 统计分析 | 第55-56页 |
1.2.2.1 转基因水稻土壤微生物群落平均吸光值(AWCD) | 第55页 |
1.2.2.2 转基因水稻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 第55-5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6-62页 |
2.1 转基因水稻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的影响 | 第56-59页 |
2.1.1 转基因水稻土壤微生物群落平均吸光值(AWCD)动态变化 | 第56-57页 |
2.1.2 转基因水稻对土壤微生物平均吸光值(AWCD)的影响 | 第57-59页 |
2.2 转基因水稻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59-60页 |
2.3 转基因水稻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主成分分析 | 第60-62页 |
3 讨论 | 第62-63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63-65页 |
1 总结 | 第63-64页 |
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64页 |
3 下一步工作设想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附录 | 第73-75页 |
附录1 主要仪器 | 第73-74页 |
附录2 常用术语缩写与中英文对照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