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机械学(机械设计基础理论)论文--机械摩擦、磨损与润滑论文--摩擦与磨损论文

含颗粒介质的粗糙摩擦界面三体接触建模与力学分析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插图清单第13-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5页
    1.1 概述第15-16页
    1.2 颗粒流润滑第16页
    1.3 理论模型第16-17页
        1.3.1 Hertz弹性接触模型第16页
        1.3.2 统计学接触模型第16-17页
        1.3.3 分形模型第17页
        1.3.4 粗糙表面三体接触第17页
    1.4 颗粒流润滑数值模拟研究第17-21页
        1.4.1 连续介质模型第18-19页
        1.4.2 非连续介质模型第19-20页
        1.4.3 三体摩擦界面的多尺度研究方法第20-21页
    1.5 实验第21-22页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22-23页
    1.7 本文研究内容第23-25页
第二章 粗糙表面粉末润滑静压分析第25-42页
    2.1 引言第25页
    2.2 理论分析与计算第25-28页
        2.2.1 G-W模型与三体接触界面第25-26页
        2.2.2 两种效应第26-27页
        2.2.3 大颗粒光滑表面三体接触:三体弹性模型第27-28页
    2.3 数值计算第28-31页
        2.3.1 粉末润滑计算第28-29页
        2.3.2 混入大颗粒的粉末润滑第29-30页
        2.3.3 计算流程图第30-31页
    2.4 结果讨论第31-37页
        2.4.1 两种效应对载荷与无量纲间距关系的影响第31-32页
        2.4.2 综合效应对载荷与无量纲间距关系的影响第32-33页
        2.4.3 两种效应对接触面积的影响第33-34页
        2.4.4 表面参数变化影响第34-35页
        2.4.5 大颗粒含量因素第35-36页
        2.4.6 颗粒粒径因素第36-37页
    2.5 实验分析第37-40页
        2.5.1 实验装置第37-38页
        2.5.2 实验方案第38页
        2.5.3 实验结果分析第38-40页
    2.6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三章 粉末润滑类流体动压分析第42-59页
    3.1 引言第42页
    3.2 理论分析第42-44页
    3.3 雷诺方程第44-48页
        3.3.1 量纲一化第44-45页
        3.3.2 有限差分法求解雷诺方程第45-47页
        3.3.3 MATLAB软件求解第47-48页
    3.4 理论模型第48-51页
        3.4.1 雷诺方程第48-49页
        3.4.2 粘度方程第49页
        3.4.3 考虑随表面形貌变化的膜厚方程第49-50页
        3.4.4 微凸体和颗粒承载第50页
        3.4.5 剪切力计算第50页
        3.4.6 求解流程图第50-51页
    3.5 计算结果及分析第51-55页
        3.5.1 平行板接触结果分析第52-53页
        3.5.2 楔形板接触结果分析第53-55页
    3.6 实验分析第55-58页
    3.7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四章 真实接触表面力学分析第59-69页
    4.1 引言第59页
    4.2 理论分析第59-60页
    4.3 表面模拟第60-62页
        4.3.1 微凸体模拟第60-61页
        4.3.2 表面磨痕模拟第61页
        4.3.3 真实表面模拟第61-62页
    4.4 计算分析第62-68页
        4.4.1 随机表面计算结果分析第62-64页
        4.4.2 具体数量微凸体表面计算结果及分析第64-65页
        4.4.3 两种尺度微凸体表面计算结果及分析第65-66页
        4.4.4 磨痕模拟结果及分析第66-67页
        4.4.5 综合结果及分析第67-68页
    4.5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69-71页
    5.1 总结第69-70页
    5.2 展望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HHT的海洋上升流弱信号的识别问题的研究
下一篇:过盈配合温差拆解损伤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