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选题意义和基本观点 | 第9-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20页 |
1.3 本文基本结构与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2章 教育理念与哲学视域 | 第22-47页 |
2.1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 第22-32页 |
2.1.1 教育使人获得各种生活技能和高尚精神品质 | 第23-26页 |
2.1.2 教育通过文化传承而使历史不断发展 | 第26-28页 |
2.1.3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 | 第28-32页 |
2.2 教育理念是对人的本质和规律的哲学思考 | 第32-43页 |
2.2.1 培养什么样的人取决于如何理解人的本质 | 第35-37页 |
2.2.2 怎样培养人取决于如何理解人的发展规律 | 第37-40页 |
2.2.3 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离不开哲学视域 | 第40-43页 |
2.3 教育理念的创新是以哲学视域创新为前提 | 第43-47页 |
第3章 马克思对传统哲学视域的反思与实践视域的形成 | 第47-70页 |
3.1 马克思对传统哲学视域的反思 | 第47-54页 |
3.1.1 直观的唯物主义是一种片面的哲学视域 | 第47-50页 |
3.1.2 唯心主义是一种脱离现实的抽象的哲学视域 | 第50-52页 |
3.1.3 功利主义是一种脱离人的自由本性的工具性的哲学视域 | 第52-54页 |
3.2 马克思哲学实践视域的形成 | 第54-63页 |
3.2.1 批判地继承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 第54-57页 |
3.2.2 批判地继承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 | 第57-61页 |
3.2.3 马克思确立了把一切现实存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来理解的实践视域 | 第61-63页 |
3.3 马克思实践视域的创新表现 | 第63-70页 |
3.3.1 实践是人实现历史发展的原始动力 | 第63-65页 |
3.3.2 实践在本质上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 | 第65-67页 |
3.3.3 实践的现实性在于把人与自然、人与人统一起来 | 第67-68页 |
3.3.4 实践的历史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个性 | 第68-70页 |
第4章 马克思实践视域教育理念的创新理解 | 第70-87页 |
4.1 马克思对传统教育理念哲学视域的反思与批判 | 第70-77页 |
4.1.1 抽象的自然主义教育理念缺少对人的理解的历史发展视域 | 第70-72页 |
4.1.2 机械的唯物主义教育理念缺少对人的理解的人道主义视域 | 第72-73页 |
4.1.3 抽象的唯心主义教育理念缺少对人的理解的现实性视域 | 第73-75页 |
4.1.4 片面的工具主义教育理念缺少对人的理解的自由个性视域 | 第75-77页 |
4.2 马克思实践视域教育理念对人的本质的创新理解 | 第77-81页 |
4.2.1 人是有生命的有意识的现实个人 | 第77-78页 |
4.2.2 人的类本质是普遍而自由的存在物 | 第78-79页 |
4.2.3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第79-81页 |
4.3 马克思实践视域教育理念对人的发展规律的创新理解 | 第81-87页 |
4.3.1 人的发展是向自身本质的不断回归过程 | 第81-83页 |
4.3.2 人的发展的现实表现是个人的不断社会化过程 | 第83-85页 |
4.3.3 人的历史发展遵循着对立统一的规律 | 第85-87页 |
第5章 马克思实践视域教育理念对中国当代教育的指导意义 | 第87-104页 |
5.1 对中国当代教育现状的反思 | 第87-91页 |
5.1.1 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导致了教育者的逐利性 | 第87-88页 |
5.1.2 对工具理性的片面理解导致了教育过程的模式化 | 第88-90页 |
5.1.3 对崇高精神追求的逐渐失落导致了教育对象的庸俗化 | 第90-91页 |
5.2 未来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 第91-95页 |
5.2.1 当代社会的新变化要求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 | 第91-92页 |
5.2.2 未来社会发展要求人具有自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 | 第92-95页 |
5.3 马克思实践视域教育理念对中国当代教育的启示 | 第95-104页 |
5.3.1 教育要与人类多种实践活动相结合 | 第95-97页 |
5.3.2 教育要与人类发展规律相结合 | 第97-99页 |
5.3.3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 第99-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