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 本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1-13页 |
第二章 自媒体的特征及影响力 | 第13-21页 |
2.1 自媒体的内涵 | 第13-14页 |
2.2 自媒体的特征 | 第14-15页 |
2.2.1 个性化、平民化 | 第14页 |
2.2.2 交互性强、传播迅速 | 第14页 |
2.2.3 门槛低、运作简单 | 第14-15页 |
2.3 自媒体的主要表现形式 | 第15-17页 |
2.3.1 博客 | 第15页 |
2.3.2 微博 | 第15-16页 |
2.3.3 播客 | 第16页 |
2.3.4 影客 | 第16-17页 |
2.3.5 拍客 | 第17页 |
2.4 自媒体的影响力 | 第17-21页 |
第三章 自媒体反腐败的特点与作用 | 第21-32页 |
3.1 自媒体反腐败的典型案例研究 | 第21-24页 |
3.1.1 周久耕天价烟事件 | 第21-22页 |
3.1.2 微笑表哥 | 第22-23页 |
3.1.3 罗昌平打铁记 | 第23-24页 |
3.2 自媒体反腐败的特点分析 | 第24-26页 |
3.2.1 透明性,公开性 | 第24页 |
3.2.2 高效性、快捷性 | 第24-25页 |
3.2.3 偶然性、质疑性 | 第25页 |
3.2.4 低成本、隐蔽性 | 第25-26页 |
3.2.5 全民性、平等性 | 第26页 |
3.3 自媒体反腐败的正面作用分析 | 第26-29页 |
3.3.1 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 第26-27页 |
3.3.2 弥补传统制度反腐的不足 | 第27页 |
3.3.3 调动广大民众参政议政的自主意识 | 第27-28页 |
3.3.4 辅助监察机构进行反腐败 | 第28页 |
3.3.5 促使传统媒体反腐败不断进步 | 第28-29页 |
3.4 自媒体反腐败的负面作用分析 | 第29-32页 |
3.4.1 易侵犯他人的隐私权 | 第29-30页 |
3.4.2 易造成非理性传播信息 | 第30页 |
3.4.3 易被人利用,成为打击报复的工具 | 第30-32页 |
第四章 自媒体影响下反腐败方式的变化 | 第32-40页 |
4.1 传统媒体环境下与自媒体环境下反腐败的比较 | 第32-34页 |
4.1.1 传统媒体环境下与自媒体环境下反腐败信息传播模式图比较 | 第32-33页 |
4.1.2 反腐败过程中自媒体传播的新迹象 | 第33-34页 |
4.2 政府层面的变化 | 第34-36页 |
4.2.1 传播内容更公开 | 第34-35页 |
4.2.2 传播主动性增强 | 第35页 |
4.2.3 重视“草根”的声音 | 第35-36页 |
4.3 媒体层面的变化 | 第36-37页 |
4.3.1 传统媒体信息源的地位受到挑战和威胁 | 第36-37页 |
4.3.2 传播渠道增加,形成竞争态势 | 第37页 |
4.3.3 媒体间合作意识增强 | 第37页 |
4.4 公众层面的变化 | 第37-40页 |
4.4.1 群众参与反腐败的意识提升 | 第38页 |
4.4.2 使用自媒体传出“草根”的声音 | 第38-40页 |
第五章 自媒体影响下的政府反腐败策略 | 第40-47页 |
5.1 完善机制,构建适合自媒体环境下的反腐体系 | 第40-41页 |
5.1.1 完善教育学习机制 | 第40-41页 |
5.1.2 完善监督检查机制 | 第41页 |
5.1.3 完善制度建设机制 | 第41页 |
5.2 整合多种渠道,发挥舆论监督效果最大化 | 第41-43页 |
5.2.1 政府自有渠道:传递权威信息 | 第41-42页 |
5.2.2 自媒体渠道:呈现多种声音 | 第42页 |
5.2.3 传统媒体渠道:引导舆论 | 第42-43页 |
5.2.4 整合三种传播渠道,提升传播效果 | 第43页 |
5.3 对自媒体传播内容进行合理的控制与引导 | 第43-45页 |
5.3.1 成立专门的自媒体内容分析机构 | 第43-44页 |
5.3.2 实行自媒体的实名制 | 第44-45页 |
5.4 培养理性的公众 | 第45-47页 |
5.4.1 强化自律意识 | 第45-46页 |
5.4.2 提高媒介素养 | 第46-47页 |
结束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