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长子县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8-11页
第一章 引言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1-14页
        1.2.1 国外研究进展第11-12页
        1.2.2 国内研究进展第12-14页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4-20页
        1.3.1 指导思想第14-15页
        1.3.2 生态功能区划原则第15-16页
        1.3.3 生态功能区划研究方法第16页
        1.3.4 生态功能区划技术路线第16-18页
        1.3.5 生态功能区划指标体系第18-20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0-21页
第二章 长子县自然概况第21-29页
    2.1 地理位置第21页
    2.2 地质地貌第21-23页
    2.3 气候条件第23页
    2.4 水文条件第23-27页
        2.4.1 地表水第23-24页
        2.4.2 地下水第24页
        2.4.3 饮用水源地第24-25页
        2.4.4 泉域第25-27页
    2.5 土壤概况第27页
    2.6 动植物资源第27-29页
第三章 长子县主要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第29-35页
    3.1 土壤侵蚀现状评价第29-33页
        3.1.1 评价方法与分级标准第29页
        3.1.2 土壤侵蚀现状评价第29-33页
    3.2 植被资源状况第33-34页
    3.3 土地资源特点第34-35页
第四章 长子县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第35-45页
    4.1 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第35-40页
        4.1.1 评价方法与分级标准第36页
        4.1.2 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第36-40页
    4.2 生境敏感性评价第40-42页
        4.2.1 评价方法与分级标准第41页
        4.2.2 生境敏感性综合评价第41-42页
    4.3 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第42-45页
        4.3.1 评价方法及分级标准第42-43页
        4.3.2 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第43-45页
第五章 长子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第45-63页
    5.1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第45-48页
        5.1.1 评价方法及分级标准第45-46页
        5.1.2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第46-48页
    5.2 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第48-53页
        5.2.1 评价标准的确定第48-49页
        5.2.2 水源涵养重要性综合评价第49-53页
    5.3 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第53-55页
        5.3.1 评价标准的确定第53页
        5.3.2 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第53-55页
    5.4 营养物质保持重要性评价第55-58页
    5.5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综合评价第58-63页
第六章 长子县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结果第63-71页
    6.1 生态功能区划的依据和方法第63-64页
        6.1.1 分区等级第63页
        6.1.2 区划依据第63页
        6.1.3 分区方法第63-64页
        6.1.4 分区命名方法第64页
    6.2 生态功能分区第64-65页
        6.2.1 一级区的划分第64-65页
        6.2.2 二级区的划分第65页
        6.2.3 生态功能区划综合分区系统第65页
    6.3 生态功能分区概述第65-71页
        6.3.1 Ⅰ长治西南部水土保持与生态农业生态功能亚区第66-67页
        6.3.2 Ⅱ长治盆地南部生态农业与经济林产业生态功能亚区第67-71页
第七章 结论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77页
致谢第77-7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提高污泥酸性发酵产物中丙酸比率的研究
下一篇:锰氧化物脱硫剂固相形态及硫迁移与羰基硫生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