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15页 |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35页 |
2.1 污水厂污泥处理处置现状 | 第15-22页 |
2.1.1 污水厂污泥的来源和特性 | 第16-17页 |
2.1.2 污泥处理处置技术 | 第17-20页 |
2.1.3 污泥资源化技术 | 第20-22页 |
2.2 污泥的酸性发酵 | 第22-29页 |
2.2.1 污泥酸性发酵的机理 | 第22-23页 |
2.2.2 污泥酸性发酵的影响因素 | 第23-28页 |
2.2.3 丙酸型发酵 | 第28-29页 |
2.3 污泥酸性发酵产物应用研究现状 | 第29-31页 |
2.3.1 污泥酸性发酵产物用作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碳源 | 第29-30页 |
2.3.2 污泥酸性发酵产物用作酸性矿山废水生物处理的碳源 | 第30-31页 |
2.4 污泥预处理技术 | 第31-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实验工作 | 第35-41页 |
3.1 实验装置 | 第35-36页 |
3.2 产酸菌的培养与驯化 | 第36-37页 |
3.3 实验用泥的性质 | 第37页 |
3.4 测定项目及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3.5 实验运行控制 | 第38-39页 |
3.6 衡量指标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1-61页 |
4.1 Fe~(3+)投加量对污泥酸性发酵过程的影响 | 第41-48页 |
4.1.1 Fe~(3+)的投加量对提高污泥酸性发酵产物中丙酸比率的影响 | 第41-43页 |
4.1.2. Fe~(3+)投加量对污泥产酸能力的影响 | 第43-44页 |
4.1.3. Fe~(3+)投加量对发酵液中SCOD、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浓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4.1.4. Fe~(3+)投加量对系统VS去除率的影响 | 第45页 |
4.1.5. Fe~(3+)投加量变化时系统碱度的变化 | 第45-46页 |
4.1.6. 在相同Fe~(3+)投加量时,污泥性质对污泥酸性发酵产物中丙酸比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4.1.7 小结 | 第47-48页 |
4.2 碱度对污泥酸性发酵过程的影响 | 第48-51页 |
4.2.1 碱度变化时污泥酸性发酵产物中丙酸比率的变化规律 | 第48-49页 |
4.2.2 盐酸的投加对污泥产酸能力的影响 | 第49-50页 |
4.2.3 碱度和C/N变化时,污泥酸性发酵产物中丙酸比率的变化规律 | 第50-51页 |
4.2.4 小结 | 第51页 |
4.3 微波预处理后投加Fe~(3+)对污泥酸性发酵产物过程的影响 | 第51-54页 |
4.3.1 Fe~(3+)为160mg/L时丙酸比率的变化 | 第52-53页 |
4.3.2 Fe~(3+)为240mg/L时丙酸比率的变化 | 第53-54页 |
4.3.3 小结 | 第54页 |
4.4 PH对污泥酸性发酵过程的影响 | 第54-57页 |
4.4.1 pH变化时,污泥酸性发酵产物中丙酸比率的变化规律 | 第54-55页 |
4.4.2 pH对污泥产酸能力的影响 | 第55-56页 |
4.4.3 pH对发酵液中SCOD、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浓度的影响 | 第56-57页 |
4.4.4 小结 | 第57页 |
4.5 温度对污泥酸性发酵过程影响 | 第57-61页 |
4.5.1 温度变化时污泥酸性发酵产物中丙酸比率的变化规律 | 第57-58页 |
4.5.2 温度变化对污泥产酸能力的影响 | 第58-59页 |
4.5.3 温度对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氨氮的影响 | 第59-60页 |
4.5.4 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1-63页 |
5.1 结论 | 第61-62页 |
5.2 建议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