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生物质能概述 | 第11-13页 |
1.2.1 生物质能定义 | 第11页 |
1.2.2 生物质能特征 | 第11-12页 |
1.2.3 生物质能资源种类 | 第12-13页 |
1.3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3-1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6-30页 |
2.1 生物质热裂解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2.1.1 热裂解温度的影响 | 第17页 |
2.1.2 升温速率的影响 | 第17-18页 |
2.1.3 气相停留时间的影响 | 第18页 |
2.1.4 进料速率的影响 | 第18-19页 |
2.1.5 添加剂的影响 | 第19-20页 |
2.2 熔盐热裂解生物质的研究 | 第20-21页 |
2.2.1 熔盐及熔盐应用介绍 | 第20页 |
2.2.2 熔盐热裂解生物质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2.3 生物质热烈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2.3.1 动力学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3.2 DAEM在生物质热裂解方面的应用 | 第23-24页 |
2.4 基于热重-红外(TG-FTIR)联用技术生物质热裂解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24-30页 |
2.4.1 TG-FTIR 联用技术 | 第24-25页 |
2.4.2 生物质热裂解过程的影响因素 | 第25-30页 |
第三章 基于TG-FTIR联用技术农作物秸秆热裂解规律的研究 | 第30-60页 |
3.1 实验原料、仪器、药品及步骤 | 第30-32页 |
3.1.1 实验原料 | 第30-31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3.1.3 实验药品 | 第31页 |
3.1.4 实验步骤 | 第31-32页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2-42页 |
3.2.1 原料种类对农作物秸秆热裂解的影响 | 第32-35页 |
3.2.2 升温速率对小麦秸秆热裂解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3 预处理对小麦秸秆热裂解的影响 | 第36-42页 |
3.3 农作物秸秆热裂解的动力学规律研究 | 第42-51页 |
3.3.1 四种农作物秸秆的动力学分析 | 第42-45页 |
3.3.2 预处理对小麦秸秆动力学的影响 | 第45-51页 |
3.4 农作物秸秆热裂解产物的FTIR分析 | 第51-58页 |
3.4.1 最大吸光度处热裂解产物的FTIR定性分析 | 第51-53页 |
3.4.2 不同时间段小麦秸秆热裂解产物的生成特性 | 第53-54页 |
3.4.3 升温速率对小麦秸秆热裂解产物逸出特性的影响 | 第54-56页 |
3.4.4 预处理对小麦秸秆热裂解产物的影响 | 第56-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农作物秸秆热裂解制取生物燃料的工艺研究 | 第60-80页 |
4.1 实验方法 | 第60-62页 |
4.1.1 实验装置 | 第60-61页 |
4.1.2 实验过程 | 第61-62页 |
4.2 热裂解产物的分析方法 | 第62-63页 |
4.2.1 气体产物组分分析 | 第62-63页 |
4.2.2 生物油组分分析 | 第63页 |
4.3 脱灰预处理对小麦秸秆热裂解的影响 | 第63-64页 |
4.4 主要实验参数对熔盐热裂解农作物秸秆产物产率的影响 | 第64-68页 |
4.4.1 农作物秸秆种类的影响 | 第64-65页 |
4.4.2 温度的影响 | 第65-66页 |
4.4.3 进料速率的影响 | 第66-67页 |
4.4.4 载气流量的影响 | 第67-68页 |
4.5 气体产物和液体产物的分析 | 第68-78页 |
4.5.1 农作物秸秆种类对气体产物组分含量的影响 | 第68-69页 |
4.5.2 温度对气体产物组分含量的影响 | 第69-70页 |
4.5.3 进料速率对气体产物组分含量的影响 | 第70页 |
4.5.4 载气流量对气体产物组分含量的影响 | 第70-71页 |
4.5.5 热裂解生物油的GC-MS分析 | 第71-7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0-82页 |
5.1 结论 | 第80-81页 |
5.2 建议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