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前言 | 第8-13页 |
1.1 水稻干尖线虫生物学特性和发生概况 | 第8页 |
1.2 菊花叶枯线虫生物学特性和发生概况 | 第8-9页 |
1.3 形态学检测方法 | 第9页 |
1.4 分子检测方法 | 第9-10页 |
1.5 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 | 第10-12页 |
1.5.1 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原理 | 第10-11页 |
1.5.2 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特点 | 第11-12页 |
1.5.3 环介导恒温扩增的应用和前景 | 第12页 |
1.6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2-1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3-2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3-16页 |
2.1.1 供试线虫 | 第13-15页 |
2.1.2 植物材料 | 第15页 |
2.1.3 试剂 | 第15页 |
2.1.4 实验仪器 | 第15页 |
2.1.5 实验中所需试剂配制 | 第15-1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6-21页 |
2.2.1 线虫培养与分离 | 第16页 |
2.2.2 DNA提取 | 第16-18页 |
2.2.3 引物测试筛选 | 第18-19页 |
2.2.4 LAMP反应体系 | 第19-20页 |
2.2.5 LAMP灵敏度测试 | 第20页 |
2.2.6 引物特异性和稳定性检测 | 第20页 |
2.2.7 混合样品LAMP检测 | 第20-2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1-31页 |
3.1 引物筛选结果 | 第21-24页 |
3.2 LAMP引物特异性和稳定性检测 | 第24-28页 |
3.2.1 LAMP引物特异性 | 第24-25页 |
3.2.2 LAMP引物稳定性 | 第25-28页 |
3.3 LAMP检测方法灵敏度 | 第28-29页 |
3.4 混合样品DNA检测 | 第29-31页 |
3.4.1 线虫和植物组织混合样品检测 | 第29-30页 |
3.4.2 目的线虫与对照线虫混合样品检测 | 第30-31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31-35页 |
4.1 水稻干尖线虫和菊花叶枯线虫的LAMP方法检测 | 第31-32页 |
4.2 LAMP引物的设计与片段的选取 | 第32页 |
4.3 LAMP结果的检测方法对比 | 第32-33页 |
4.4 多种线虫混合样品和植物组织中的目标线虫检测 | 第33页 |
4.5 LAMP 检测方法检测两种滑刃线虫与 PCR 方法对比 | 第33页 |
4.6 研究的创新性和意义以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33-35页 |
致谢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附录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