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重视 | 第11页 |
1.1.2 村落街巷空间保护的重要性 | 第11-12页 |
1.1.3 村落街巷空间保护的紧迫性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3-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相关概念阐述 | 第16-18页 |
1.4.1 历史文化村落 | 第16页 |
1.4.2 街道 | 第16-17页 |
1.4.3 街巷 | 第17页 |
1.4.4 街巷空间形态 | 第17-18页 |
1.5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18-19页 |
1.5.1 研究对象 | 第18-19页 |
1.5.2 研究范围 | 第19页 |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3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6.2 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2 吉安市历史文化村落整体认知 | 第23-34页 |
2.1 吉安市地理环境认知 | 第23页 |
2.1.1 地理地貌 | 第23页 |
2.1.2 气候特征 | 第23页 |
2.2 吉安市历史文化认知 | 第23-26页 |
2.2.1 历史沿革 | 第23-24页 |
2.2.2 文化背景 | 第24-26页 |
2.3 吉安市历史文化村落概述 | 第26-33页 |
2.4 小结 | 第33-34页 |
3 吉安市历史文化村落街巷空间生成背景 | 第34-45页 |
3.1 地理环境的影响 | 第34-40页 |
3.1.1 河流水系的影响 | 第34-36页 |
3.1.2 气候的影响 | 第36-38页 |
3.1.3 地形的影响 | 第38-40页 |
3.2 传统规划观念的影响 | 第40-42页 |
3.2.1 传统规划理论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2 风水思想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 社会因素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1 商业活动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2 军事防御的影响 | 第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4 吉安市历史文化村落街巷空间物质构成要素分析 | 第45-77页 |
4.1 街巷的底界面 | 第45-51页 |
4.1.1 铺地 | 第45-47页 |
4.1.2 台阶 | 第47-49页 |
4.1.3 排水系统 | 第49-51页 |
4.1.4 小品 | 第51页 |
4.2 街巷的侧界面 | 第51-62页 |
4.2.1 沿街巷建筑风格 | 第51-53页 |
4.2.2 沿街巷建筑构造 | 第53-62页 |
4.3 街巷的顶界面 | 第62-65页 |
4.3.1 顶界面的组合形式 | 第63-64页 |
4.3.2 顶界面对边缘空间的影响 | 第64-65页 |
4.4 街巷空间节点 | 第65-70页 |
4.4.1 街巷节点空间分类 | 第66-69页 |
4.4.2 街巷节点空间特点 | 第69-70页 |
4.5 街巷空间的艺术装饰 | 第70-75页 |
4.5.1 街巷建筑的装饰内容 | 第71-72页 |
4.5.2 街巷空间建筑的装饰工艺 | 第72-7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5 吉安市历史文化村落街巷空间形态分析——以陂下村为例 | 第77-89页 |
5.1 陂下村街巷空间概况 | 第78-80页 |
5.2 街巷空间的尺度和比例特征 | 第80-86页 |
5.2.1 街巷的尺度特征 | 第80-83页 |
5.2.2 街巷空间的比例特征 | 第83-86页 |
5.3 街巷横剖面的空间特征 | 第86-88页 |
5.3.1 沿街建筑正立面围合的剖面 | 第86-87页 |
5.3.2 两侧建筑山墙围合的剖面 | 第87页 |
5.3.3 建筑与水塘围合的剖面 | 第87页 |
5.3.4 沿街建筑与广场围合的剖面 | 第87-8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89-91页 |
6.1 讨论 | 第89页 |
6.2 结论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附录 | 第96-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