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

石化废水生物处理毒性评价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石化废水的特点第10-11页
    1.3 石化废水生物处理毒性评价的意义第11-13页
    1.4 国内外废水生物处理毒性评价方法第13-16页
        1.4.1 耗氧速率(OUR)法第13页
        1.4.2 脱氢酶活性(DHA)法第13-14页
        1.4.3 三磷酸腺苷(ATP)法第14-15页
        1.4.4 活性污泥生长抑制试验第15页
        1.4.5 不同方法的比较第15-16页
    1.5 石化废水生物处理毒性评价方法的筛选第16-17页
    1.6 活性污泥耗氧速率抑制试验现行标准方法概述第17-18页
    1.7 基于废水生物处理毒性评价的石化关键生产装置识别第18-19页
    1.8 研究目的和内容第19-21页
        1.8.1 研究目的第19页
        1.8.2 研究内容第19页
        1.8.3 技术路线第19-21页
2 石化废水生物处理毒性评价的方法的构建第21-54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21-26页
        2.1.1 试剂与仪器第21-22页
        2.1.2 石化废水样品的采集与保存第22-23页
        2.1.3 受试活性污泥的采集第23-24页
        2.1.4 受试活性污泥的清洗和保存第24页
        2.1.5 试验混合液的配置第24-25页
        2.1.6 耗氧速率测定及生物处理毒性结果计算第25-26页
    2.2 活性污泥耗氧速率抑制试验结果表征方法的改进第26-27页
        2.2.1 结果表征方法改进前存在问题第26-27页
        2.2.2 结果表征方法的改进第27页
    2.3 活性污泥耗氧速率抑制试验参数优化第27-37页
        2.3.1 废水样品pH第27-30页
        2.3.2 活性污泥的保存方式和投加浓度第30-33页
        2.3.3 曝气时间第33-35页
        2.3.4 合成污水投加浓度第35-37页
    2.4 石化废水对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影响解析第37-43页
        2.4.1 石化废水对活性污泥总耗氧速率的表观影响第37-38页
        2.4.2 石化废水对活性污泥中不同类型微生物耗氧速率的影响第38-40页
        2.4.3 石化废水中促进异养菌耗氧的原因分析和关键物质识别第40-43页
    2.5 石化废水生物处理毒性测定方法改进第43-51页
        2.5.1 活性污泥耗氧速率试验易降解基质筛选第43-44页
        2.5.2 活性污泥耗氧速率试验易降解基质投加量优化第44-46页
        2.5.3 方法改进前后对石化废水生物处理毒性测定结果的比较第46-47页
        2.5.4 不同生产装置及排放节点废水对废水生物处理毒性改进方法的验证第47-50页
        2.5.5 不同污泥对石化废水生物处理毒性改进方法的验证第50-51页
    2.6 关键控制装置的识别策略和排序方法第51-52页
        2.6.1 识别策略第51-52页
        2.6.2 排序方法第52页
    2.7 小结第52-54页
3 石化园区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中废水生物处理毒性变化分析第54-61页
    3.1 石化园区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及各排放节点样品采集第54-55页
    3.2 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中废水生物处理毒性变化分析第55-59页
        3.2.0 石化废水进水生物处理毒性效应分析第55-56页
        3.2.1 曝气沉砂池出水生物处理毒性效应分析第56页
        3.2.2 初沉池出水生物处理毒性效应分析第56-57页
        3.2.3 水解酸化出水生物处理毒性效应分析第57-58页
        3.2.4 A/O工艺A段出水生物处理毒性效应分析第58-59页
    3.3 各工艺对生物处理毒性的削减贡献第59-60页
    3.4 小结第60-61页
4 石化废水生物处理毒性评价与关键控制装置识别第61-68页
    4.1 生产装置废水水质水量分析结果第61页
    4.2 具有生物处理毒性的生产装置废水识别第61-65页
    4.3 具有生物处理毒性的排放节点废水识别第65-67页
    4.4 小结第67-68页
结论第68-70页
致谢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5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藏林芝地区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
下一篇:两种采暖方式对单层零星建筑室内温度影响及其能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