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荧光碳点的概述 | 第11-12页 |
1.3 荧光碳点的合成方法 | 第12-14页 |
1.3.1 自上而下法 | 第12-13页 |
1.3.2 自下而上法 | 第13-14页 |
1.4 荧光碳点的性质 | 第14-15页 |
1.4.1 分子量低、粒径小 | 第14页 |
1.4.2 发射波长可调谐 | 第14页 |
1.4.3 荧光碳点的光稳定性 | 第14页 |
1.4.4 荧光碳点的生物相容性 | 第14-15页 |
1.4.5 荧光碳点的其他特性 | 第15页 |
1.5 荧光碳点的应用 | 第15-18页 |
1.5.1 生物成像 | 第15页 |
1.5.2 分析检测 | 第15-16页 |
1.5.3 光催化 | 第16页 |
1.5.4 光电设备 | 第16页 |
1.5.5 荧光墨水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微波法合成荧光碳点作为探针检测鸟嘌呤 | 第18-35页 |
2.1 引言 | 第18-1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19-20页 |
2.2.1 试剂和仪器 | 第19-20页 |
2.2.2 合成荧光碳点 | 第20页 |
2.2.3 鸟嘌呤含量的检测 | 第2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0-32页 |
2.3.1 手性苹果酸对碳点合成的影响 | 第20-21页 |
2.3.2 碳点的特性 | 第21-23页 |
2.3.3 碳点的光学性质 | 第23-26页 |
2.3.4 碳点与金属离子的反应 | 第26-27页 |
2.3.5 CDs-Cu~(2+)与碱基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27-28页 |
2.3.6 CDs-Cu~(2+)-G体系的研究 | 第28-32页 |
2.4 工作曲线 | 第32页 |
2.5 共存物质的影响 | 第32页 |
2.6 样品的测定 | 第32-33页 |
2.7 结论 | 第33-35页 |
第三章 荧光法检测 2,4-二硝基苯酚 | 第35-44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5-36页 |
3.2.1 试剂与仪器 | 第35页 |
3.2.2 2,4-二硝基苯酚含量的检测 | 第35-3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1页 |
3.3.1 碳点对硝基苯酚类化合物的响应 | 第36页 |
3.3.2 碳点-2,4-二硝基苯酚体系的研究 | 第36-41页 |
3.4 工作曲线 | 第41-42页 |
3.5 共存物质的影响 | 第42页 |
3.6 样品的测定 | 第42页 |
3.7 结论 | 第42-44页 |
第四章 以废弃的玉米芯为碳源一步合成荧光碳点 | 第44-54页 |
4.1 引言 | 第44-4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5-46页 |
4.2.1 试剂及仪器 | 第45页 |
4.2.2 荧光碳点的合成 | 第45-4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3页 |
4.3.1 碳点的特性 | 第46-53页 |
4.4 碳点的应用 | 第53页 |
4.5 结论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