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 研究的主要目的和理论焦点 | 第12页 |
1.3 研究的主要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 第12-13页 |
1.4 研究的总体框架 | 第13-15页 |
1.5 研究的设计 | 第15页 |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7 研究中对集体创新能力、小企业、群体的概念界定和操作化 | 第16-17页 |
2 文献研究 | 第17-35页 |
2.1 集体创新 | 第17-18页 |
2.2 整合领导研究和团队研究的需要 | 第18-20页 |
2.3 员工的态度和相互之间的行为 | 第20-25页 |
2.3.1 态度 | 第20-22页 |
2.3.2 员工之间的相互行为 | 第22-25页 |
2.4 领导风格 | 第25-31页 |
2.4.1 现代主要领导理论回顾 | 第26-27页 |
2.4.2 基本的领导行为 | 第27-31页 |
2.5 革新 | 第31-35页 |
2.5.1 革新与企业绩效 | 第31-33页 |
2.5.2 影响革新的因素 | 第33-35页 |
3 作为管理策略的集体创新 | 第35-63页 |
3.1 集体作为创新者 | 第35-46页 |
3.1.1 创新内涵的延伸 | 第35-41页 |
3.1.2 集体行动 | 第41-44页 |
3.1.3 创新可以是集体的行动 | 第44-45页 |
3.1.4 集体创新的定义 | 第45-46页 |
3.2 实现集体创新的四个基础 | 第46-52页 |
3.2.1 领导者在集体创新中的关键作用 | 第46-47页 |
3.2.2 “持续热情”的工作方式(Running hot) | 第47-48页 |
3.2.3 内部劳动力市场 | 第48-51页 |
3.2.4 员工的相互调整和相互适应 | 第51-52页 |
3.3 集体创新与“改善”、革新的比较 | 第52-59页 |
3.3.1 集体创新与“改善”的比较 | 第52-54页 |
3.3.2 集体创新与革新的比较 | 第54-59页 |
3.4 集体创新在生产中的实践 | 第59-63页 |
3.4.1 集体创新PDCA循环的原动力 | 第60-61页 |
3.4.2 集体创新的PDCA循环 | 第61-63页 |
4 集体创新能力--形成小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一个源泉 | 第63-84页 |
4.1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 | 第63-65页 |
4.1.1 企业资源观产生的基础--企业内在成长理论 | 第64页 |
4.1.2 企业资源基础论的发展 | 第64-65页 |
4.2 资源与竞争优势 | 第65-75页 |
4.2.1 对企业资源的理解 | 第65-68页 |
4.2.2 独特资源导致企业间的异质性 | 第68-69页 |
4.2.3 独特资源能形成竞争优势 | 第69-75页 |
4.3 集体创新能力--形成小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一个源泉 | 第75-79页 |
4.4 中国文化适宜于集体创新能力的形成 | 第79-84页 |
5 构建集体创新能力的形成及其对绩效影响的关系模型 | 第84-100页 |
5.1 构建形成集体创新能力的关系模型 | 第84-94页 |
5.1.1 实现集体创新的态度必要条件: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 | 第85-86页 |
5.1.2 实现集体创新的行为必要条件:沟通、合作与冲突管理 | 第86-89页 |
5.1.3 在集体创新中必需的领导行为:领导行为对员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 第89-94页 |
5.2 构建集体创新能力影响小企业绩效的关系模型 | 第94-100页 |
5.2.1 集体创新能力能促使革新行为的产生 | 第95-97页 |
5.2.2 革新率与小企业绩效 | 第97-100页 |
6 理论模型的实证检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100-127页 |
6.1 样本 | 第100-102页 |
6.1.1 问卷调查 | 第100页 |
6.1.2 样本描述 | 第100-102页 |
6.2 测量方法 | 第102-105页 |
6.3 模型分析 | 第105-127页 |
6.3.1 分析方法 | 第105-108页 |
6.3.2 分析和结果 | 第108-127页 |
7 实证结果讨论 | 第127-138页 |
7.1 实证检验中的发现 | 第127-135页 |
7.1.1 员工的态度和行为对集体创新能力的贡献 | 第128-131页 |
7.1.2 领导者对集体创新能力的贡献 | 第131-133页 |
7.1.3 外向型革新率对小企业绩效的贡献 | 第133-134页 |
7.1.4 集体创新能力对小企业绩效的贡献 | 第134-135页 |
7.2 结论的启示 | 第135-138页 |
8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138-142页 |
8.1 研究概要 | 第138-139页 |
8.2 研究的局限性与进一步的展望 | 第139-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5页 |
附录一: 研究所用有关部分问卷 | 第155-16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和参与的研究项目 | 第161-162页 |
致谢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