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导论 | 第10-20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2.实践意义 | 第11页 |
(三) 城市群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1.城市群内涵研究 | 第11-14页 |
2.城市群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3.城市群工业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4.耦合理论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 第18-19页 |
1.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2.研究方法 | 第19页 |
(五)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1.创新点 | 第19页 |
2.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二、城市群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耦合发展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20-28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1.城市群 | 第20页 |
2.产业发展 | 第20-22页 |
3.环境 | 第22页 |
4.耦合 | 第22页 |
(二)城市群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耦合的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1.人地关系论 | 第22-24页 |
2.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25页 |
3.库滋涅茨曲线 | 第25页 |
(三)城市群产业发展与环境的耦合因素机理分析 | 第25-28页 |
1.产业发展要素对环境的影响机理 | 第25-26页 |
2.环境要素对产业发展的效应分析 | 第26-27页 |
3.外部因素对产业发展与环境耦合的影响 | 第27-28页 |
三、呼包鄂城市群工业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历史与现实 | 第28-35页 |
(一)呼包鄂城市群工业产业发展状况 | 第28-31页 |
1.呼包鄂城市群的产业结构 | 第28-30页 |
2.呼包鄂城市群的产业布局 | 第30-31页 |
(二)呼包鄂城市群环境状况 | 第31-35页 |
四、呼包鄂城市群产业发展与环境的耦合度分析 | 第35-51页 |
(一)城市群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耦合状态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5-37页 |
1.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及方法 | 第35-36页 |
2.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6-37页 |
(二)模型的构建 | 第37-39页 |
1.构建呼包鄂城市群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综合测度指数 | 第37-38页 |
2.耦合度模型 | 第38页 |
3.耦合协调度模型 | 第38-39页 |
(三) 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的计算 | 第39-44页 |
1.正规化值的处理 | 第39页 |
2.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9-41页 |
3.计算呼包鄂城市群产业发展综合指数与环境保护综合指数 | 第41-43页 |
4.计算呼包鄂城市群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 | 第43-44页 |
(四)耦合度的评价 | 第44-49页 |
1.确定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 | 第44-45页 |
2.结果评价与原因分析 | 第45-49页 |
(五)呼包鄂城市群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耦合程度的影响因素 | 第49-51页 |
1.城市群环境承载力对产业发展的约束 | 第49页 |
2.产业是城市群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内在动力 | 第49-51页 |
五、呼包鄂城市群产业发展与环境耦合发展对策建议 | 第51-56页 |
(一)成立城市群协调发展机构,重视城市群与环境耦合发展 | 第51-52页 |
(二)城市群与环境协调发展视角下整体产业布局 | 第52-53页 |
(三)主导产业选择与推动产业集聚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 第53-54页 |
(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推动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 | 第54页 |
(五)创新城市群发展模式,走耦合发展节能、减排之路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 第59-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课题项目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