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9-11页 |
(一) 国外相关经典理论 | 第9-10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1页 |
三、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 第11-14页 |
(一) 研究的理论价值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的现实价值 | 第12页 |
(三) 具体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群体消费"两栖性"的现实背景 | 第14-20页 |
一、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 | 第14-16页 |
二、生产型社会稳步过渡至消费型社会 | 第16-17页 |
三、民众收入实力与消费欲望的双向攀升 | 第17-20页 |
第三章 消费社会转型中群体两栖消费的具体表现 | 第20-34页 |
一、长期性消费与即时性消费间的资源挤压 | 第20-24页 |
(一) 概念初探及辨析 | 第20-21页 |
(二) 长期消费与即时消费流通间的特征 | 第21-24页 |
二、实物消费与符码消费间的心理博弈 | 第24-27页 |
(一) 符码消费的现代框架诠释 | 第24-25页 |
(二) 符号炫耀:传统实用价值的超越与争议 | 第25-27页 |
三、面子消费与隐私消费间的取舍徘徊 | 第27-30页 |
(一) 消费群体中的"面子"情愫与认知 | 第27-29页 |
(二) "避而远之"或"适当追求":面子消费的利弊梳理 | 第29-30页 |
四、个体消费与家庭消费的平衡困境 | 第30-34页 |
(一) 家庭收入脆弱性对群体消费的影响 | 第31-32页 |
(二) 个人与家庭消费资源间分配难度的升级扩大两栖属性 | 第32-34页 |
第四章 群体消费"两栖性"的成因刍议 | 第34-47页 |
一、根本动因:经济转型与体制转轨加速生活品质提升 | 第34-37页 |
(一) 经济动力促进中产阶级局部生活水准的升级换代 | 第34-35页 |
(二) 收入增长后劲不足与消费压力扩充间的矛盾 | 第35-37页 |
二、文化阐述:多方思想碰撞诱发的理念误区 | 第37-40页 |
(一) 消费主义催生的未富先奢危机致使节俭伦理松动 | 第37-39页 |
(二) 社会转型荫蔽下的多重人情异化 | 第39-40页 |
三、背后助推:大众媒介的潜在引导激化消费主体诉求 | 第40-43页 |
(一) 各类传媒"鼓吹"的浓厚商业社会气息 | 第40-42页 |
(二) 宣传受众群体对外界营建的"消费刺激"化解无力 | 第42-43页 |
四、现实保障:顶层制度日臻完善削弱两栖消费风险 | 第43-47页 |
(一) 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居民消费制度性质的变迁 | 第43-44页 |
(二) 当下各项制度政策与群体两栖消费的休戚相关 | 第44-47页 |
第五章 关于正确引导群体消费行为两栖性的路径思考 | 第47-58页 |
一、崇尚理性——保障个体资源均衡流动的逻辑前提 | 第47-50页 |
(一) 合理运用自身现有资源条件 | 第47-48页 |
(二) 客观甄别消费符码的价值影响 | 第48-49页 |
(三) 规避传媒臆造的过度消费"陷阱" | 第49-50页 |
二、嵌入消费——综合多方社会现实的无形约束 | 第50-52页 |
(一) "嵌入性"相关理论的阐释与现实联系 | 第50-51页 |
(二) 消费嵌入性对修正两栖消费的实践思考 | 第51-52页 |
三、绿色至上——回归消费生态性的稳固基石 | 第52-55页 |
(一) 绿色消费的内涵讨论 | 第52-53页 |
(二) 绿色消费的"社会—个人"互动价值 | 第53-54页 |
(三) 强化国民绿色消费的应对措施 | 第54-55页 |
四、制度设计——调适群体消费结构的强力杠杆 | 第55-58页 |
(一) 消费制度化的正向功能 | 第55-56页 |
(二) 健全我国当下消费制度的若干思考 | 第56-5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硕士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