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市场论文

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管理与发展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1 绪论第10-16页
   ·研究背景第10-11页
   ·研究目的第11页
   ·研究意义第11-12页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第12-13页
     ·本文的研究方法第12页
     ·本文的结构安排第12-13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2 私募股权基金概述第16-36页
   ·私募股权基金的概念第16-18页
   ·私募股权基金的主要特征及与证券投资基金、对冲基金的区别第18-21页
     ·私募股权基金的主要特征第18-19页
     ·私募股权基金与证券投资基金的主要区别第19-20页
     ·私募股权基金与对冲基金的主要区别第20-21页
   ·私募股权基金的起源和发展第21-24页
   ·私募股权基金在中国迅速发展的原因第24-26页
     ·私募股权基金在中国有强大的市场需求第24-25页
     ·具备基本的法律框架和良好投资环境第25页
     ·存在充裕的社会资本可供PE募集第25页
     ·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深化第25-26页
   ·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的意义第26-30页
     ·私募股权基金发展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国外经验第26-27页
     ·中国发展私募股权基金的特殊意义第27-30页
   ·中国当前私募股权基金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第30-36页
     ·火线入股第31-32页
     ·投资泡沫化第32-33页
     ·财务造假第33-34页
     ·高速增长陷阱第34-36页
3 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管理剖析第36-72页
   ·PE价值发现第37-38页
     ·PE寻找能够在其支持下产生高绩效的投资目标第37页
     ·PE投资是积极型投资第37-38页
   ·PE价值交易第38-44页
     ·PE的交易对象主要是"私人公司股权"第38-40页
     ·PE交易主要由交易双方或多方"私下谈判"达成第40页
     ·PE交易具有"非完全性"、"非透明性"和"非价格唯一性"第40-44页
   ·PE价值持有第44-57页
     ·PE价值持有环节主要表现为价值创造第44-46页
     ·前期风险资本注入是价值创造最直接的手段第46-47页
     ·外部资源引入和整合是PE价值创造最有效的手段第47-50页
     ·内部管理改善是PE价值创造最重要的手段第50-52页
     ·支持管理层收购是PE另一种意义上的价值创造第52-57页
   ·PE价值实现第57-72页
     ·退出是PE价值实现的主要方式第57-58页
     ·IPO是PE境内退出的主要方式第58-59页
     ·A股市场是当前IPO退出的主要渠道第59-62页
     ·退出战略贯穿PE投资的全过程第62-72页
4 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实证分析第72-76页
   ·PE投资时间点的主要特征第72页
   ·PE投资市盈率的主要特征第72-74页
   ·PE投资收益率的主要特征第74-76页
5 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展望和政策建议第76-90页
   ·当前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的主要特征第76-80页
     ·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快速增长且空间广阔第76页
     ·政府推动色彩强烈,发展环境需要继续完善第76-77页
     ·Pre-IPO等发展型基金占主体,投资策略和风格相对单一第77-79页
     ·多种投资机构并存,内外资PE存在较大差距第79-80页
   ·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趋势预测第80-83页
     ·预测的前提假设第80页
     ·预测的方法——"转轨经济学"范式第80-81页
     ·预测结论及发展展望第81-83页
   ·推进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的政策建议第83-90页
     ·私募股权基金发展路径要坚持市场化取向第83-84页
     ·树立适度监管和有效监管的理念第84-85页
     ·理清监管客体,明确监管重点第85页
     ·合理界定政府职能边界,坚持监管方式市场化第85-87页
     ·加强财政税收部门政策资金支持和引导第87-88页
     ·允许金融机构发起设立和管理私募股权基金第88-89页
     ·深化金融改革,改善融资结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第89页
     ·推动行业协会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行业研究第89-90页
附表1 2011年1-4月A股PE背景上市公司私募股权投资主要数据表第90-96页
参考文献第96-98页
后记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股权结构与债务期限结构的实证研究--基于沪深A股的经验证据
下一篇:我国信用债券评级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