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5-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15-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16-17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 研究的结构、内容与方法 | 第18-21页 |
1.2.1 研究的结构与内容 | 第18-20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3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2章 企业社会责任:我们知道了什么 | 第22-45页 |
2.1 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 | 第22-27页 |
2.1.1 Berle与Dodd的社会责任论战 | 第22-23页 |
2.1.2 Berle与Manne的社会责任论战 | 第23-24页 |
2.1.3 其它争论 | 第24-26页 |
2.1.4 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小结 | 第26-27页 |
2.2 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 | 第27-31页 |
2.2.1 早期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20世纪70年代以前) | 第27-28页 |
2.2.2 企业社会回应(20世纪70年代) | 第28页 |
2.2.3 企业社会表现(20世纪80年代) | 第28-29页 |
2.2.4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上世纪90年代) | 第29页 |
2.2.5 企业公民(21世纪初) | 第29-30页 |
2.2.6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其它定义 | 第30-31页 |
2.3 企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 | 第31-33页 |
2.3.1 企业社会责任实践需要遵循的原则 | 第31-32页 |
2.3.2 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层次顺序 | 第32-33页 |
2.4 为什么企业会承担社会责任 | 第33-39页 |
2.4.1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经济动机 | 第34-37页 |
2.4.2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压力 | 第37-39页 |
2.5 为什么企业会有不同的社会责任表现 | 第39-43页 |
2.5.1 企业特征与企业社会责任 | 第39-41页 |
2.5.2 管理层背景与企业社会责任 | 第41-42页 |
2.5.3 社会环境与企业社会责任 | 第42-43页 |
2.6 本章小结与评论 | 第43-45页 |
第3章 企业慈善捐赠:社会责任还是谋求政治身份的手段 | 第45-67页 |
3.1 引言 | 第45-46页 |
3.2 文献评论 | 第46-49页 |
3.3 制度背景:民营企业的政治联系与慈善捐赠 | 第49-52页 |
3.3.1 中国民营企业的政治发展历程 | 第49-50页 |
3.3.2 民营企业为何追求政治联系? | 第50-51页 |
3.3.3 民营企业如何构建政治联系? | 第51-52页 |
3.4 数据与变量说明 | 第52-57页 |
3.5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57-62页 |
3.5.1 多维度的社会责任:企业家政治身份的作用 | 第57-59页 |
3.5.2 参政意愿与企业社会责任 | 第59-62页 |
3.6 稳健性检验 | 第62-65页 |
3.7 本章小结与评论 | 第65-67页 |
第4章 外资进入、供应链压力与企业社会责任 | 第67-93页 |
4.1 引言 | 第67-68页 |
4.2 文献综述 | 第68-70页 |
4.3 背景与机制 | 第70-76页 |
4.3.1 有关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倡议与标准 | 第70-74页 |
4.3.2 国际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传导机制 | 第74-76页 |
4.4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第76-80页 |
4.5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80-90页 |
4.5.1 外资进入、供应链压力与企业社会责任 | 第80-82页 |
4.5.2 选择问题与倾向性得分匹配 | 第82-87页 |
4.5.3 进一步分析与讨论 | 第87-89页 |
4.5.4 稳健性检验 | 第89-90页 |
4.6 本章小结与评论 | 第90-91页 |
注释 | 第91-93页 |
第5章 工会建设与企业社会责任 | 第93-110页 |
5.1 引言 | 第93-95页 |
5.2 劳务派遣制度 | 第95-98页 |
5.2.1 劳务派遣 | 第95-96页 |
5.2.2 劳务派遣运行机制 | 第96-97页 |
5.2.3 劳务派遣与工会 | 第97-98页 |
5.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第98-103页 |
5.3.1 数据来源 | 第98页 |
5.3.2 描述性统计 | 第98-103页 |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103-108页 |
5.4.1 同工不同酬 | 第103-104页 |
5.4.2 工会与工人工资福利 | 第104-106页 |
5.4.3 工会与工人维权方式 | 第106-108页 |
5.5 本章小结与评论 | 第108页 |
注释 | 第108-110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政策建议 | 第110-113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10-111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111-112页 |
6.3 本文不足与未来研究的方向 | 第112-113页 |
附1:汽车企业工人调查问卷(仅附上论文中使用变量相关的问题) | 第113-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8页 |
后记 | 第128-130页 |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130-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