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高中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 章绪论第10-16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1.1 选题的背景第10页
        1.1.2 选题的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1-15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3 研究述评第14-15页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第15-16页
第二 章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信仰教育学理分析第16-24页
    2.1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信仰教育释义第16-17页
    2.2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特征第17-19页
        2.2.1 理论性第17-18页
        2.2.2 实践性第18页
        2.2.3 崇高性第18-19页
    2.3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要素第19-21页
        2.3.1 理论的认知第19页
        2.3.2 情感的培养第19-20页
        2.3.3 意志的锤炼第20-21页
    2.4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必要性第21-24页
        2.4.1 人类信仰活动本身的必然要求第21页
        2.4.2 当前国内外环境的必然选择第21-22页
        2.4.3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第22页
        2.4.4 高中生自我成长的内在需求第22-24页
第三 章高中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状分析第24-36页
    3.1 高中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取得的显著成绩第24-26页
        3.1.1 政策制度逐步完善第24页
        3.1.2 教师素质整体提升第24-25页
        3.1.3 学生认知普遍提高第25-26页
    3.2 高中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的问题第26-32页
        3.2.1 信仰意识较为淡薄第26-28页
        3.2.2 信仰呈多元化趋势第28-29页
        3.2.3 信仰态度的非理性第29-31页
        3.2.4 信仰内容的媚俗化第31-32页
    3.3 高中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2-36页
        3.3.1 国内外消极因素冲击第32-33页
        3.3.2 学校教育的效能不足第33页
        3.3.3 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第33-34页
        3.3.4 网络载体的异化发展第34页
        3.3.5 自身认知存在的偏差第34-36页
第四 章加强高中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第36-46页
    4.1 立足主体开展信仰教育第36-38页
        4.1.1 加强高中生的理论认知第36页
        4.1.2 重视高中生的情感需要第36-37页
        4.1.3 强化高中生的意志锻炼第37-38页
    4.2 完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过程第38-40页
        4.2.1 优化教材内容第38页
        4.2.2 优化教学体系第38-39页
        4.2.3 丰富课内教学环节第39页
        4.2.4 拓展课外教学领域第39-40页
    4.3 活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法第40-42页
        4.3.1 榜样示范法第40页
        4.3.2 网络引领法第40-41页
        4.3.3 纪律约束法第41页
        4.3.4 说服教育法第41-42页
        4.3.5 实践锻炼法第42页
    4.4 优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环境和条件第42-46页
        4.4.1 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第42页
        4.4.2 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第42-43页
        4.4.3 建造和谐的家庭环境第43页
        4.4.4 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第43页
        4.4.5 建设优秀的教育队伍第43-44页
        4.4.6 完善教师的激励机制第44-46页
结语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致谢第50-52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2-54页
附录B: 高中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调查问卷第54-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上海某区接产医院2006-2011年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
下一篇:基于服务型政府视角的上海酒店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机制研究--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