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分层导学案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2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3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10-11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4.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4.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1-1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的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12-16页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2.1.1 教案概念 | 第12页 |
2.1.2 学案概念 | 第12页 |
2.1.3 导学案概念 | 第12-13页 |
2.1.4 分层概念 | 第13页 |
2.1.5 分层导学案概念 | 第13页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第13-16页 |
2.2.1 掌握学习理论 | 第13-14页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4页 |
2.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4-15页 |
2.2.4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第15-16页 |
第三章 分层导学案的编制 | 第16-24页 |
3.1 分层导学案的编制路径 | 第16-19页 |
3.1.1 研读课程标准 | 第16-17页 |
3.1.2 分析教材 | 第17页 |
3.1.3 调查学情 | 第17-19页 |
3.1.4 确定学习目标 | 第19页 |
3.1.5 编制学案 | 第19页 |
3.2 分层导学案的组成及编写要求 | 第19-24页 |
3.2.1 目标定向 | 第20页 |
3.2.2 自主学习 | 第20-22页 |
3.2.3 课前自测 | 第22页 |
3.2.4 同伴互助 | 第22页 |
3.2.5 班级展示 | 第22页 |
3.2.6 教师解疑 | 第22页 |
3.2.7 课堂小结 | 第22-23页 |
3.2.8 课后反思 | 第23页 |
3.2.9 练习检测 | 第23-24页 |
第四章 分层导学案案例设计与解读 | 第24-32页 |
4.1 新授课分层导学案例设计与解读 | 第24-27页 |
4.1.1 新授课分层导学案例设计 | 第24页 |
4.1.2 新授课分层导学案例解读 | 第24-27页 |
4.2 复习课分层导学案设计与解读 | 第27-29页 |
4.2.1 复习课分层导学案设计 | 第27-28页 |
4.2.2 复习课分层导学案学案解读 | 第28-29页 |
4.3 实验课分层导学案设计与解读 | 第29-32页 |
4.3.1 实验课分层导学案设计 | 第29-30页 |
4.3.2 实验课分层导学案解读 | 第30-32页 |
第五章 分层导学案的实验研究 | 第32-50页 |
5.1 实验实施背景 | 第32页 |
5.2 实验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5.3 实验对象的确定 | 第33-34页 |
5.4 实验变量分析 | 第34页 |
5.5 实验过程 | 第34-41页 |
5.5.1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 第34-36页 |
5.5.2 课堂教学环节概述 | 第36-38页 |
5.5.3 分层导学案课堂评价 | 第38-40页 |
5.5.4 分层导学的课堂管理 | 第40-41页 |
5.6 实验验收阶段 | 第41页 |
5.7 实验结果与统计分析 | 第41-50页 |
5.7.1 学生学业成绩统计分析 | 第41-43页 |
5.7.2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第43-5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0-51页 |
6.1 结论 | 第50页 |
6.2 建议 | 第50-51页 |
第七章 创新不足和展望 | 第51-52页 |
7.1 研究创新 | 第51页 |
7.2 研究不足 | 第51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录 | 第54-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