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前言 | 第10-17页 |
·山茶花的介绍 | 第10页 |
·花器官以及其它非光合器官上气孔的研究情况 | 第10-11页 |
·植物气孔的发育 | 第11页 |
·气孔簇的发现及形成原因 | 第11-15页 |
·基因突变 | 第12-14页 |
·TMM、SDD1、YDA和ER家族 | 第12-13页 |
·FLP | 第13页 |
·FAMA、SPCH和MUTE | 第13页 |
·STOMAGEN、EPF1和EPF2 | 第13-14页 |
·自然条件下发现的气孔簇 | 第14-15页 |
·自然条件下的簇集分布 | 第14页 |
·自然条件下的气孔直接接触 | 第14-15页 |
·以气孔簇形式存在的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 第15页 |
·气孔活性的检测原理 | 第15页 |
·气孔的运动 | 第15-17页 |
·与保卫细胞运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 第15-16页 |
·细胞壁不均匀加厚 | 第15页 |
·无胞间连丝 | 第15-16页 |
·体积小 | 第16页 |
·外源SA、ABA对气孔运动的影响 | 第16-17页 |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8-20页 |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实验方法 | 第18-20页 |
·各气孔参数及表皮细胞密度的测定方法 | 第18-19页 |
·气孔活性检测的方法 | 第19页 |
·ABA、SA对山茶花花瓣和雄蕊管上气孔开度的影响 | 第19-20页 |
4 实验结果 | 第20-36页 |
·‘红露珍’山茶花不同花器官的表皮形态及其发育特征 | 第20-31页 |
·不同花器官上表皮细胞的形态及气孔分布情况 | 第20-21页 |
·花瓣上的表皮细胞和气孔的发育情况 | 第21-24页 |
·花瓣上表皮细胞密度的动态变化及显著性分析 | 第21-22页 |
·花瓣上气孔长度的动态变化及显著性分析 | 第22页 |
·花瓣上气孔宽度的动态变化及显著性分析 | 第22页 |
·花瓣上气孔开度的动态变化及显著性分析 | 第22页 |
·花瓣上气孔密度的动态变化及显著性分析 | 第22页 |
·花瓣上气孔指数的动态变化及显著性分析 | 第22-24页 |
·雄蕊管上的气孔和表皮细胞的发育情况 | 第24-28页 |
·各发育阶段雄蕊管上气孔的形态特征 | 第24-25页 |
·雄蕊管上表皮细胞密度的动态变化及显著性分析 | 第25页 |
·雄蕊管上气孔长度的动态变化及显著性分析 | 第25页 |
·雄蕊管上气孔宽度的动态变化及显著性分析 | 第25页 |
·雄蕊管上气孔开度的动态变化及显著性分析 | 第25-26页 |
·雄蕊管上气孔密度的动态变化及显著性分析 | 第26页 |
·雄蕊管上气孔指数的动态变化及显著性分析 | 第26-28页 |
·‘红露珍’山茶花花器官上气孔的一些异常情况 | 第28-31页 |
·气孔由1,3或者4个保卫细胞构成 | 第28-29页 |
·气孔簇的存在 | 第29-30页 |
·两个保卫细胞的裂开和异常孔隙的存在 | 第30-31页 |
·‘红露珍’山茶花花器官上气孔的活性检测及对外源ABA、SA的响应 | 第31-36页 |
·‘红露珍’山茶花瓣上气孔的活性检测 | 第31页 |
·‘红露珍’山茶花瓣上的气孔对外源ABA、SA的响应 | 第31-33页 |
·‘红露珍’山茶雄蕊管上气孔的活性检测 | 第33页 |
·‘红露珍’山茶雄蕊管上的气孔对外源ABA、SA的响应 | 第33-36页 |
5 讨论 | 第36-41页 |
·花瓣上气孔的动态变化与花瓣展开的关系 | 第36-37页 |
·花瓣上的气孔对外源ABA、SA不敏感的原因 | 第37-38页 |
·雄蕊管上异常气孔产生的原因 | 第38-39页 |
·1,3或者4个保卫细胞产生的原因 | 第38页 |
·气孔簇产生的原因及气孔簇的适应性生理 | 第38-39页 |
·异常孔隙产生的原因 | 第39页 |
·雄蕊管上气孔的功能 | 第39-41页 |
6.小结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0页 |
在校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