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引言 | 第8-12页 |
(一) 课题来源与背景 | 第8页 |
(二)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8-9页 |
1. 研究的目的 | 第8页 |
2. 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9-11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9-10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0-11页 |
3. 国内外色彩文化比较的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1页 |
(四)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页 |
(五) 课题研究的方案 | 第11-12页 |
二、传统“五色”观的色彩体系概述 | 第12-22页 |
(一) 以“五行”相生相克理论解读“五色” | 第12-14页 |
1. “五色”观的色彩体系的起源和发展 | 第12-13页 |
2. “五色”与“五行”的对应关系 | 第13-14页 |
(二) “五色”观的理论内涵 | 第14-22页 |
1. “五色”观的色彩体系的基本内容 | 第14-18页 |
2. “五色”观的色彩体系色彩符号的联想与象征性分析 | 第18-22页 |
三、动画中的色彩表现及方法研究 | 第22-27页 |
(一) 色彩在动画中的表现特点 | 第22-24页 |
1. 动画色彩的客观再现性 | 第22页 |
2. 动画色彩的主观创意性 | 第22-23页 |
3. 动画色彩的象征性 | 第23-24页 |
(二) 色彩在动画中的作用 | 第24-27页 |
1. 色彩在动画中产生的审美效果 | 第24-25页 |
2. 动画色彩的视觉情感表现 | 第25-26页 |
3. 市场化和商业性的要求 | 第26-27页 |
四、中国传统“五色”观的色彩体系在动画中的应用 | 第27-43页 |
(一) 中国传统“五色”观色彩在动画中应用的影响因素 | 第27-30页 |
1. 地域性、民族化差异性 | 第27-29页 |
2. 色彩的阶级性和宗教性 | 第29-30页 |
(二) 中国传统“五色”观色彩在动画中的表现形式 | 第30-37页 |
1. 水墨色彩的运用 | 第31-32页 |
2. 工笔色彩的运用 | 第32页 |
3. 年画色彩的运用 | 第32页 |
4. 戏曲色彩的运用 | 第32-34页 |
5. 壁画色彩的运用 | 第34-35页 |
6. 剪纸色彩的运用 | 第35-36页 |
7. 皮影色彩的运用 | 第36-37页 |
(三) 中国传统“五色”观色彩在动画中的应用方法 | 第37-43页 |
1. “五色”观色彩的视觉表现方法 | 第37-39页 |
2. “五色”观色彩的意象色彩表现方法 | 第39-43页 |
五、中国传统“五色”观的色彩体系在动画中的价值 | 第43-46页 |
(一) 中国传统“五色”观色彩在动画中的应用价值 | 第43-44页 |
1. 民族与时代的融合 | 第43页 |
2. 传承与创新的融合 | 第43-44页 |
(二) 中国传统“五色”观色彩在动画中应用的发展趋势 | 第44-46页 |
1. 观众审美价值取向 | 第44页 |
2. 五行色彩与国际色彩的融合 | 第44-46页 |
六、动画短片《偷油吃的老鼠》设计分析 | 第46-51页 |
(一) 对设计对象的理解分析 | 第46页 |
(二) 角色性格设定 | 第46-47页 |
(三) 在色彩设计上的构思 | 第47-49页 |
1. 以五色的原色表现为基础,以纯色之间的对比为主 | 第48页 |
2. “意象”色彩的应用 | 第48-49页 |
3. 色彩中的哲学思想 | 第49页 |
(四) 从民族形式到民族精神的突破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注释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