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海洋赤潮研究概况 | 第13-18页 |
1.1.1 海洋赤潮的成因及危害 | 第13-15页 |
1.1.2 海洋赤潮的防控方法 | 第15-18页 |
1.2 海洋细菌群落结构的研究进展 | 第18页 |
1.3 海洋溶藻细菌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3.1 海洋溶藻细菌的种类 | 第18-19页 |
1.3.2 海洋溶藻细菌的VBNC状态 | 第19-20页 |
1.3.3 海洋溶藻细菌溶藻物质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4 研究目的和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2章 赤潮衰退期海水细菌群落动态结构分析 | 第23-35页 |
2.1 材料 | 第23-24页 |
2.1.1 水样来源 | 第23页 |
2.1.2 主要实验用品及仪器 | 第23-24页 |
2.2 方法 | 第24-27页 |
2.2.1 水样采集方法 | 第24页 |
2.2.2 赤潮海水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24页 |
2.2.3 宏基因测序 | 第24-25页 |
2.2.3.1 DNA提取 | 第24-25页 |
2.2.3.2 PCR扩增 | 第25页 |
2.2.3.3 MiSeq文库构建和测序 | 第25页 |
2.2.4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 第25页 |
2.2.5 赤潮海水细菌可培养性测定 | 第25-27页 |
2.2.5.1 活菌数目计数方法 | 第25-26页 |
2.2.5.2 平板菌落计数法 | 第26页 |
2.2.5.3 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细菌数目的计算 | 第26-2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4页 |
2.3.1 赤潮水样叶绿素含量变化结果 | 第27页 |
2.3.2 赤潮水样细菌丰度及活性变化 | 第27-28页 |
2.3.3 赤潮水样样品内特征分析 | 第28-32页 |
2.3.3.1 α 多样性指数(α-diversity) | 第29页 |
2.3.3.2 稀释曲线(Rarefaction curve) | 第29-30页 |
2.3.3.3 OTU/各级别物种分类的丰度分布图 | 第30-32页 |
2.3.4 聚类分析 | 第32-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溶藻细菌D84-1 的分离鉴定 | 第35-45页 |
3.1 材料 | 第35-36页 |
3.1.1 藻种来源及培养条件 | 第35页 |
3.1.2 培养基及相关试剂 | 第35-36页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6页 |
3.2 方法 | 第36-40页 |
3.2.1 水样处理方法 | 第36-37页 |
3.2.2 溶藻细菌的筛选 | 第37页 |
3.2.3 溶藻细菌的生长曲线测定 | 第37-38页 |
3.2.3.1 溶藻细菌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37-38页 |
3.2.3.2 溶藻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8页 |
3.2.4 细菌种属鉴定 | 第38-40页 |
3.2.4.1 细菌基因组的提取 | 第38-39页 |
3.2.4.2 溶藻细菌 16SrDNA的PCR扩增 | 第39页 |
3.2.4.3 测序比对 | 第39-4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3.3.1 溶藻细菌的分离及其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40页 |
3.3.2 细胞培养特性与菌落形态观察 | 第40-41页 |
3.3.3 海洋卡盾藻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41-42页 |
3.3.4 溶藻细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42-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溶藻细菌D84-1 的溶藻特性研究 | 第45-57页 |
4.1 材料 | 第45-46页 |
4.1.1 培养基及相关试剂 | 第45页 |
4.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5页 |
4.1.3 藻种来源及培养条件 | 第45-46页 |
4.2 方法 | 第46-48页 |
4.2.1 溶藻效果评价 | 第46页 |
4.2.2 溶藻方式探讨 | 第46页 |
4.2.3 溶藻前后海洋卡盾藻藻细胞的酶活性检测 | 第46-47页 |
4.2.4 溶藻细菌的溶藻范围 | 第47页 |
4.2.5 溶藻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 | 第47-4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5页 |
4.3.1 菌株D84-1 的溶藻方式和特异性 | 第48-50页 |
4.3.1.1 菌株的溶藻方式 | 第48-49页 |
4.3.1.2 溶藻细菌的溶藻范围 | 第49-50页 |
4.3.2 温度和存储条件对溶藻活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3 D84-1 溶藻活性物质的溶藻机制初探 | 第51-53页 |
4.3.3.1 上清液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51-53页 |
4.3.3.2 溶藻菌对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53页 |
4.3.4 溶藻菌溶藻提取物溶藻活性测试结果 | 第53-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5章 海洋溶藻细菌VBNC状态特性研究 | 第57-66页 |
5.1 材料 | 第57页 |
5.1.1 培养基及相关试剂 | 第57页 |
5.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7页 |
5.2 方法 | 第57-59页 |
5.2.1 胁迫处理液配制 | 第57-58页 |
5.2.2 胁迫处理溶藻菌 | 第58页 |
5.2.3 细菌计数方法 | 第58-59页 |
5.2.4 细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制样 | 第59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9-65页 |
5.3.1 溶藻菌正常状态与VBNC状态的扫描电镜结果 | 第59-60页 |
5.3.2 低温、寡营养对溶藻细菌VBNC状态的影响 | 第60-62页 |
5.3.3 赤潮水样对溶藻细菌VBNC状态的影响 | 第62页 |
5.3.4 海洋卡盾藻滤液对溶藻细菌VBNC状态的影响 | 第62-63页 |
5.3.5 溶藻细菌VBNC状态复苏条件初探 | 第63-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6章 总结 | 第66-68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6-67页 |
6.2 创新点 | 第67页 |
6.3 下一步实验计划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附录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