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6页 |
1.1 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2 生物可降解金属的发展历史 | 第15-19页 |
1.2.1 可吸收镁支架的研究进程 | 第17页 |
1.2.2 镁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 | 第17-19页 |
1.3 现有支架材料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意义 | 第19-20页 |
1.4 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分子特征和表型 | 第20-23页 |
1.4.1 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变 | 第21-23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6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2章 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 第26-3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6-27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2.1.3 实验动物 | 第2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2.2.1 复合酶液的配制 | 第27页 |
2.2.2 原代VSMC的分离 | 第27-28页 |
2.2.3 原代VSMC的传代培养和冻存 | 第28页 |
2.2.4 VSMC的形态学观察 | 第28页 |
2.2.5 VSMC的生长活力测定 | 第28页 |
2.2.6 VSMC的ICC(细胞免疫荧光) | 第28-29页 |
2.2.7 VSMC的收缩型表型基因水平及蛋白表达分析 | 第29页 |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29-33页 |
2.3.1 VSMC的分离制备 | 第29-30页 |
2.3.2 VSMC的生长活力 | 第30-31页 |
2.3.3 VSMC的ICC分析(细胞免疫荧光) | 第31页 |
2.3.4 VSMC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分析 | 第31-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浸提液的制备及材料的表征 | 第34-42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3.1.1 实验试剂 | 第34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4-35页 |
3.2 材料的制备 | 第35页 |
3.3 浸提液的制备 | 第35页 |
3.4 材料学表征方法 | 第35-36页 |
3.4.1 X射线衍射(XRD) | 第35页 |
3.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5-36页 |
3.4.3 混合培养基pH测定 | 第36页 |
3.4.4 混合培养基离子含量测定 | 第36页 |
3.4.5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6页 |
3.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6-41页 |
3.5.1 纯镁及AZ31镁合金在培养基中腐蚀后表面元素分析 | 第36-37页 |
3.5.2 纯镁及AZ31镁合金在培养基中腐蚀后表面形貌 | 第37-38页 |
3.5.3 混合培养基pH的改变 | 第38-39页 |
3.5.4 混合培养基离子含量的改变 | 第39页 |
3.5.5 纯镁及AZ31镁合金在FBS+DMEM-F12溶液中的腐蚀行为 | 第39-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浸提液培养条件下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细胞学评价 | 第42-50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2-43页 |
4.1.1 实验试剂 | 第42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42-43页 |
4.2 浸提液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共培养 | 第43页 |
4.3 细胞学评价方法 | 第43-44页 |
4.3.1 共培养细胞增殖实验(CCK-8) | 第43页 |
4.3.2 共培养细胞迁移实验 | 第43-44页 |
4.3.3 共培养细胞的ICC(免疫荧光) | 第44页 |
4.3.4 共培养细胞的增殖实验(BrdU染色) | 第44页 |
4.3.5 共培养细胞的凋亡实验(AO/PI双染色) | 第44页 |
4.3.6 统计学分析 | 第44页 |
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4-49页 |
4.4.1 浸提液对共培养VSMC增殖影响 | 第44-47页 |
4.4.2 浸提液对共培养VSMC迁移影响 | 第47-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浸提液对共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的影响 | 第50-59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50页 |
5.1.1 实验试剂 | 第50页 |
5.1.2 实验仪器 | 第50页 |
5.2 评价方法 | 第50-51页 |
5.2.1 共培养VSMC的a-SMA基因的细胞免疫荧光 | 第50页 |
5.2.2 共培养VSMC的基因分析 | 第50页 |
5.2.3 共培养VSMC的蛋白分析 | 第50-51页 |
5.2.4 统计学分析 | 第51页 |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1-58页 |
5.3.1 纯镁浸提液对共培养VSMC表型的影响 | 第51-54页 |
5.3.2 AZ31镁合金浸提液对共培养VSMC表型的影响 | 第54-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6章 浸提液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变的可能机制 | 第59-67页 |
6.1 实验材料 | 第59页 |
6.1.1 实验试剂 | 第59页 |
6.1.2 实验仪器 | 第59页 |
6.2 镁离子与VSMC的共培养 | 第59页 |
6.2.1 镁离子对共培养VSMC基因、蛋白分析 | 第59页 |
6.3 浸提液对VSMC表型调控探索 | 第59-60页 |
6.3.1 浸提液对共培养VSMC基因、蛋白分析 | 第59-60页 |
6.4 镁离子对VSMC表型调控探索 | 第60页 |
6.4.1 镁离子对共培养VSMC基因、蛋白分析 | 第60页 |
6.5 统计学分析 | 第60页 |
6.6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0-66页 |
6.6.1 镁离子对VSMC表型的影响 | 第60-62页 |
6.6.2 浸提液对VSMC表型调控机制 | 第62-64页 |
6.6.3 镁离子对VSMC表型调控机制 | 第64-66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4-75页 |
常用缩略词一览表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