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物化学论文

大豆PM1蛋白C端短肽形成寡聚体的特性及其在Cu2+胁迫中的保护功能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一 前言第10-19页
    1.1 LEA蛋白概述第10-15页
        1.1.1 LEA蛋白的性质及分类第10-12页
        1.1.2 LEA蛋白在抵抗重金属胁迫中的主要作用第12-13页
        1.1.3 LEA蛋白的无序结构特性第13-14页
        1.1.4 固有无序蛋白简介第14-15页
    1.2 大豆PM1蛋白的发现及其保护功能第15页
    1.3 蛋白质的多聚体现象简述第15-16页
    1.4 交联法在研究蛋白相互作用中的应用第16-17页
    1.5 酿酒酵母△cup2的性质及应用第17-18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8-19页
二 材料与方法第19-35页
    2.1 材料第19-22页
        2.1.1 植物材料第19页
        2.1.2 菌株、载体及抗体第19-21页
        2.1.3 主要设备与仪器第21-22页
    2.2 主要试剂配制第22-26页
        2.2.1 主要培养基的配制第22-24页
        2.2.2 电泳及免疫印记相关试剂第24-25页
        2.2.3 亲和层析蛋白纯化使用试剂第25-26页
    2.3 方法第26-35页
        2.3.1 PM1蛋白序列分析第26页
        2.3.2 PM1蛋白及PM1-N和PM1-C短肽的表达纯化第26-27页
        2.3.3 凝胶过滤层析法检测蛋白分子量第27-28页
        2.3.4 酵母重组载体的构建及转化第28-30页
        2.3.5 酵母及大豆胚根热稳定性蛋白的提取第30-31页
        2.3.6 Brand ford法检测蛋白浓度第31页
        2.3.7 SDS-PAGE法检测蛋白分子量第31-32页
        2.3.8 蛋白质免疫印迹方法第32-33页
        2.3.9 PM1蛋白及其短肽的交联反应第33页
        2.3.10 DEPC对PM1蛋白及PM1-C短肽组氨酸的修饰第33页
        2.3.11 固相金属螯合层析法检测Cu~(2+)与PM1蛋白和短肽的相互作第33-34页
        2.3.12 重组酵母对Cu~(2+)耐受性检测第34-35页
三 结果第35-54页
    3.1 PM1蛋白序列特性第35-37页
    3.2 PM1蛋白及PM1-N和PM1-C短肽的表达及纯化第37-38页
    3.3 凝胶过滤层析法发现及鉴定PM1蛋白及其短肽形成的寡聚体第38-41页
    3.4 重组酵母载体构建及验证第41-42页
    3.5 PM1及PM1-C在酵母及大豆中具有寡聚体的存在形式第42-46页
        3.5.1 PM1蛋白三个抗体的设计第42-43页
        3.5.2 PM1蛋白三个抗体的特异性检测第43页
        3.5.3 酵母细胞内PM1蛋白及短肽的存在形式检测第43-45页
        3.5.4 大豆胚根内PM1蛋白存在形式的检测第45-46页
    3.6 PM1及C端短肽能在交联剂的作用下形成寡聚体第46-47页
    3.7 免疫印迹检测PM1蛋白及其短肽寡聚体第47-49页
        3.7.1 PM1蛋白单体、寡聚体及高分子量聚集物的Western检测第47-48页
        3.7.2 PM1-C短肽的单体及寡聚体的Western检测第48-49页
    3.8 组氨酸参与PM1蛋白及PM1-C短肽寡聚体形成第49-51页
    3.9 PM1和PM1-C中组氨酸与Cu~(2+)结合促进形成高分子量聚集物第51-52页
    3.10 PM1蛋白及其短肽可提高△cup2缺陷型酵母的耐Cu~(2+)能力第52-54页
四 讨论第54-57页
    4.1 酵母和植物细胞中PM1寡聚体是真实存在的第54-55页
    4.2 PM1蛋白通过组氨酸结合金属离子保护细胞第55页
    4.3 PM1-C的组氨酸参与形成PM1的聚集及其可能的功能第55-57页
五 结论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4页
附录第64-66页
致谢第66-6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华蓥市矿山地质环境综合研究
下一篇:镁及镁合金可溶性降解产物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