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现状与理论 | 第10-16页 |
1.1 环京津地区捕食性甲虫物种多样性 | 第10-12页 |
1.1.1 捕食性甲虫概述 | 第10页 |
1.1.2 捕食性天敌昆虫的自然调控作用 | 第10页 |
1.1.3 捕食性天敌昆虫在生物防治方面的应用 | 第10-12页 |
1.1.4 环京津地区捕食性甲虫物种多样性研究 | 第12页 |
1.2 环京津地区捕食性甲虫DNA条形码研究 | 第12-14页 |
1.2.1 昆虫线粒体DNA的组成与特点 | 第12-13页 |
1.2.2 DNA条形码 | 第13页 |
1.2.3 DNA条形码在鞘翅目中的应用情况 | 第13页 |
1.2.4 环京津地区捕食性甲虫DNA条形码研究基础 | 第13-14页 |
1.3 研究捕食性甲虫DNA条形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第14-16页 |
1.3.1 捕食性甲虫种类多、鉴定难度较大 | 第14页 |
1.3.2 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可快速准确地鉴定物种 | 第14页 |
1.3.3 建立环京津地区捕食性天敌昆虫DNA条形码数据库 | 第14-16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6-2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6-18页 |
2.1.1 标本的采集、保存和鉴定 | 第16-17页 |
2.1.2 仪器和试剂 | 第17-1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8-21页 |
2.2.1 总DNA提取 | 第18页 |
2.2.2 PCR扩增 | 第18-19页 |
2.2.3 产物检测、测序和序列处理 | 第19-21页 |
第3章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对捕食性甲虫的分子鉴定 | 第21-88页 |
3.1 步甲科Caribidae DNA条形码鉴定结果与分析 | 第21-49页 |
3.1.1 步甲科形态已鉴定种类的分子鉴定 | 第21-34页 |
3.1.2 步甲科形态未鉴定种类的分子鉴定 | 第34-48页 |
3.1.3 讨论 | 第48-49页 |
3.1.4 小结 | 第49页 |
3.2 龙虱科Dytiscidae DNA条形码鉴定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3.3 水龟虫总科Hydrophiloidea DNA条形码鉴定结果与分析 | 第52-54页 |
3.3.1 牙甲科Hydrophilidae | 第52-54页 |
3.3.2 阎甲科Histeridae | 第54页 |
3.4 隐翅虫总科Staphylinoidae DNA条形码鉴定结果与分析 | 第54-62页 |
3.4.1 葬甲科Silphidae | 第54页 |
3.4.2 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 | 第54-62页 |
3.5 叩甲总科Elateroidea DNA条形码鉴定结果与分析 | 第62-72页 |
3.5.1 叩甲科Elateridae | 第62-63页 |
3.5.2 萤科Lampyridae | 第63页 |
3.5.3 红萤科Lycidae | 第63页 |
3.5.4 花萤科Cantharidae | 第63-72页 |
3.6 郭公虫总科Cleroidea DNA条形码鉴定结果与分析 | 第72-73页 |
3.7 扁甲总科Cucujoidea DNA条形码鉴定结果与分析 | 第73-74页 |
3.7.1 露尾甲科Nitidulidae | 第73页 |
3.7.2 瓢虫科Coccinellidae | 第73-74页 |
3.8 拟步甲总科Tenenbrionoidea DNA条形码鉴定结果与分析 | 第74-85页 |
3.8.1 花蚤科Mordellidae | 第74-78页 |
3.8.2 芫菁科Meloidae | 第78-83页 |
3.8.3 赤翅甲科Pyrochroidae | 第83页 |
3.8.4 蚁形甲科Anthicidae | 第83-85页 |
3.9 讨论 | 第85-88页 |
3.9.1 基于COI基因的分子鉴定 | 第85-86页 |
3.9.2 影响DNA得率的因素 | 第86-88页 |
第4章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芫菁科部分近缘种分子鉴定 | 第88-100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88-89页 |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89-90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89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89页 |
4.2.3 数据分析 | 第89-90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90-98页 |
4.3.1 形态研究 | 第90-95页 |
4.3.2 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95-98页 |
4.4 讨论 | 第98-100页 |
第5章 总结和研究展望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0页 |
附录 | 第110-174页 |
附表 1 | 第110-129页 |
附表 2 | 第129-160页 |
附表 3 | 第160-174页 |
致谢 | 第174-1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