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工业区规划、商业区规划论文

历史街区更新中的商业空间营造

中文摘要第4-5页
英文摘要第5页
1 引言第15-19页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第15-16页
    1.2 研究方法及内容第16-19页
2 城市发展中的历史街区更新第19-30页
    2.1 国外历史街区更新历程及发展趋势第19-21页
    2.2 我国历史街区更新之现象解析第21-23页
    2.3 历史街区更新模式分析第23-24页
        2.3.1 保全第23-24页
        2.3.2 改善第24页
        2.3.3 改造第24页
    2.4 历史街区更新中的经济理念第24-30页
        2.4.1 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更新第24-25页
        2.4.2 历史街区引入商业空间的原因第25-26页
        2.4.3 商业开发对历史街区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第26-27页
        2.4.4 可进行商业开发的历史街区类型第27-30页
3 城市生活中的商业环境营造第30-40页
    3.1 现代消费行为心理研究第30-35页
        3.1.1 消费者信息获得与商业环境营造第31-32页
        3.1.2 消费需求的产生与商业环境营造第32-33页
        3.1.3 消费动机的实现与商业环境营造第33页
        3.1.4 消费行为心理发展新趋势第33-35页
    3.2 现代商业环境设计要求第35-40页
        3.2.1 商业活动中的空间使用特性第35-36页
            ①领域性第35页
            ②定位性第35-36页
            ③交往性第36页
        3.2.2 社会发展对商业环境提出新要求第36-40页
            ①商品发展对商业空间环境提出新要求第36页
            ②科技进步对商业空间环境提出新要求第36-37页
            ③小结:现代商业空间环境营造新趋势第37-40页
4 历史街区商业空间环境营造第40-53页
    4.1 历史街区商业环境与城市环境的融合第40-42页
        4.1.1 街区商业环境融入城市结构系统第40页
        4.1.2 街区商业环境与城市自然环境的结合第40-41页
        4.1.3 街区商业环境与城市人文环境的结合第41-42页
    4.2 历史街区商业空间结构模式分析第42-43页
        4.2.1 历史街区商业结构模式类型第42页
        4.2.2 历史街区商业建筑配置原则第42-43页
    4.3 增强历史街区商业环境活力的手法第43-53页
        4.3.1 良好的城市交通组织第43页
        4.3.2 有节奏的空间序列第43-45页
        4.3.3 吸引人的节点处理第45-47页
            ①空间内聚第45-46页
            ②空间分离第46页
            ③观景平台第46-47页
        4.3.4 标志物的确立第47-49页
            ①街区形象标志第47-48页
            ②看板及招幌第48-49页
            ③店面装饰第49页
        4.3.5 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服务设施第49-53页
5 历史建筑再利用中的商业空间营造第53-90页
    5.1 历史建筑再利用项目的实施特点第53-56页
        5.1.1 改建规模第53-54页
        5.1.2 改建力度第54-55页
        5.1.3 比较与推敲第55-56页
    5.2 历史建筑再利用中的商业环境营造第56-73页
        5.2.1 店面入口第56-59页
            ①入口空间内涵第56-57页
            ②入口空间形式第57-59页
        5.2.2 室内布局第59-63页
            ①商店第59-61页
            ②餐饮酒吧第61-63页
        5.2.3 建筑光环境第63-70页
            ①自然光的利用第64页
            ②人工光环境设计第64-70页
        5.2.4 室内色彩环境第70-71页
        5.2.5 室内技术设施第71-73页
            ①交通联系设施第71-72页
            ②热工设施第72-73页
            ③消防设施第73页
    5.3 历史建筑适应现代商业功能的空间更新手法第73-84页
        5.3.1 建筑空间适应性调整第73-78页
            ①复原重建,旧貌新颜第73-75页
            ②标高变化,丰富空间第75页
            ③灵活隔断,重塑空间第75-76页
            ④增设夹层,争取空间第76页
            ⑤结构改造,全新空间第76-77页
            ⑥“屋”中建“屋”,置换空间第77-78页
        5.3.2 建筑增建第78-84页
            ①垂直增建第78-80页
            ②水平增建第80-83页
            ③临近建筑合并第83-84页
    5.4 历史元素在现代商业环境中的体现第84-87页
        5.4.1 色调统一第84-85页
        5.4.2 旧材新用第85页
        5.4.3 符号遗存第85-86页
        5.4.4 界面并置第86页
        5.4.5 结构表现第86-87页
    5.5 历史街区更新成果评价第87-90页
        5.5.1 环境评价第87-88页
            ①物质环境第87-88页
            ②社会环境第88页
        5.5.2 功能评价第88页
            ①使用者第88页
            ②原有社区居民第88页
        5.5.3 经济评价第88页
        5.5.4 识别性评价第88-90页
6 结语第90-100页
    6.1 上海“新天地”改造项目成果分析第90-95页
        6.1.1 项目实施背景第90-91页
        6.1.2 现存建筑概况第91页
        6.1.3 外部商业环境营造手法分析第91-93页
        6.1.4 建筑改建特色分析第93-95页
    6.2 “新天地”的启示第95-98页
        6.2.1 定位不清第95-96页
        6.2.2 外部空间环境混乱第96-97页
        6.2.3 建筑更新手法不当第97页
        6.2.4 经营管理不力第97-98页
    6.3 结论及展望第98-100页
致谢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3页
附录:作者在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孔子忠恕思想研究
下一篇:“科玄论战”中的主要哲学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