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更新中的商业空间营造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1 引言 | 第15-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15-16页 |
1.2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6-19页 |
2 城市发展中的历史街区更新 | 第19-30页 |
2.1 国外历史街区更新历程及发展趋势 | 第19-21页 |
2.2 我国历史街区更新之现象解析 | 第21-23页 |
2.3 历史街区更新模式分析 | 第23-24页 |
2.3.1 保全 | 第23-24页 |
2.3.2 改善 | 第24页 |
2.3.3 改造 | 第24页 |
2.4 历史街区更新中的经济理念 | 第24-30页 |
2.4.1 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更新 | 第24-25页 |
2.4.2 历史街区引入商业空间的原因 | 第25-26页 |
2.4.3 商业开发对历史街区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 第26-27页 |
2.4.4 可进行商业开发的历史街区类型 | 第27-30页 |
3 城市生活中的商业环境营造 | 第30-40页 |
3.1 现代消费行为心理研究 | 第30-35页 |
3.1.1 消费者信息获得与商业环境营造 | 第31-32页 |
3.1.2 消费需求的产生与商业环境营造 | 第32-33页 |
3.1.3 消费动机的实现与商业环境营造 | 第33页 |
3.1.4 消费行为心理发展新趋势 | 第33-35页 |
3.2 现代商业环境设计要求 | 第35-40页 |
3.2.1 商业活动中的空间使用特性 | 第35-36页 |
①领域性 | 第35页 |
②定位性 | 第35-36页 |
③交往性 | 第36页 |
3.2.2 社会发展对商业环境提出新要求 | 第36-40页 |
①商品发展对商业空间环境提出新要求 | 第36页 |
②科技进步对商业空间环境提出新要求 | 第36-37页 |
③小结:现代商业空间环境营造新趋势 | 第37-40页 |
4 历史街区商业空间环境营造 | 第40-53页 |
4.1 历史街区商业环境与城市环境的融合 | 第40-42页 |
4.1.1 街区商业环境融入城市结构系统 | 第40页 |
4.1.2 街区商业环境与城市自然环境的结合 | 第40-41页 |
4.1.3 街区商业环境与城市人文环境的结合 | 第41-42页 |
4.2 历史街区商业空间结构模式分析 | 第42-43页 |
4.2.1 历史街区商业结构模式类型 | 第42页 |
4.2.2 历史街区商业建筑配置原则 | 第42-43页 |
4.3 增强历史街区商业环境活力的手法 | 第43-53页 |
4.3.1 良好的城市交通组织 | 第43页 |
4.3.2 有节奏的空间序列 | 第43-45页 |
4.3.3 吸引人的节点处理 | 第45-47页 |
①空间内聚 | 第45-46页 |
②空间分离 | 第46页 |
③观景平台 | 第46-47页 |
4.3.4 标志物的确立 | 第47-49页 |
①街区形象标志 | 第47-48页 |
②看板及招幌 | 第48-49页 |
③店面装饰 | 第49页 |
4.3.5 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服务设施 | 第49-53页 |
5 历史建筑再利用中的商业空间营造 | 第53-90页 |
5.1 历史建筑再利用项目的实施特点 | 第53-56页 |
5.1.1 改建规模 | 第53-54页 |
5.1.2 改建力度 | 第54-55页 |
5.1.3 比较与推敲 | 第55-56页 |
5.2 历史建筑再利用中的商业环境营造 | 第56-73页 |
5.2.1 店面入口 | 第56-59页 |
①入口空间内涵 | 第56-57页 |
②入口空间形式 | 第57-59页 |
5.2.2 室内布局 | 第59-63页 |
①商店 | 第59-61页 |
②餐饮酒吧 | 第61-63页 |
5.2.3 建筑光环境 | 第63-70页 |
①自然光的利用 | 第64页 |
②人工光环境设计 | 第64-70页 |
5.2.4 室内色彩环境 | 第70-71页 |
5.2.5 室内技术设施 | 第71-73页 |
①交通联系设施 | 第71-72页 |
②热工设施 | 第72-73页 |
③消防设施 | 第73页 |
5.3 历史建筑适应现代商业功能的空间更新手法 | 第73-84页 |
5.3.1 建筑空间适应性调整 | 第73-78页 |
①复原重建,旧貌新颜 | 第73-75页 |
②标高变化,丰富空间 | 第75页 |
③灵活隔断,重塑空间 | 第75-76页 |
④增设夹层,争取空间 | 第76页 |
⑤结构改造,全新空间 | 第76-77页 |
⑥“屋”中建“屋”,置换空间 | 第77-78页 |
5.3.2 建筑增建 | 第78-84页 |
①垂直增建 | 第78-80页 |
②水平增建 | 第80-83页 |
③临近建筑合并 | 第83-84页 |
5.4 历史元素在现代商业环境中的体现 | 第84-87页 |
5.4.1 色调统一 | 第84-85页 |
5.4.2 旧材新用 | 第85页 |
5.4.3 符号遗存 | 第85-86页 |
5.4.4 界面并置 | 第86页 |
5.4.5 结构表现 | 第86-87页 |
5.5 历史街区更新成果评价 | 第87-90页 |
5.5.1 环境评价 | 第87-88页 |
①物质环境 | 第87-88页 |
②社会环境 | 第88页 |
5.5.2 功能评价 | 第88页 |
①使用者 | 第88页 |
②原有社区居民 | 第88页 |
5.5.3 经济评价 | 第88页 |
5.5.4 识别性评价 | 第88-90页 |
6 结语 | 第90-100页 |
6.1 上海“新天地”改造项目成果分析 | 第90-95页 |
6.1.1 项目实施背景 | 第90-91页 |
6.1.2 现存建筑概况 | 第91页 |
6.1.3 外部商业环境营造手法分析 | 第91-93页 |
6.1.4 建筑改建特色分析 | 第93-95页 |
6.2 “新天地”的启示 | 第95-98页 |
6.2.1 定位不清 | 第95-96页 |
6.2.2 外部空间环境混乱 | 第96-97页 |
6.2.3 建筑更新手法不当 | 第97页 |
6.2.4 经营管理不力 | 第97-98页 |
6.3 结论及展望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
附录:作者在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