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Ⅰ族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论文--碱金属(ⅠA族)元素的无机化合物论文

水热反萃法合成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α-LiFeO2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9页
    1.1 引言第10-11页
    1.2 锂离子电池的主要组成第11-16页
        1.2.1 正极材料第11-15页
        1.2.2 负极材料第15页
        1.2.3 隔膜第15页
        1.2.4 电解液第15页
        1.2.5 粘结剂第15-16页
    1.3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及优缺点第16-17页
    1.4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 FeO2的研究现状第17-27页
        1.4.1 LiFeO_2的晶型的结构与分类第17-22页
            1.4.1.1 α,b,g- LiFeO_2第17-19页
            1.4.1.2 波纹层状结构(Corrugated layer )c-LiFeO_2第19-20页
            1.4.1.3 针铁矿型 ( Goethite-type ) g-LiFeO_2第20-21页
            1.4.1.4 硬碱锰矿隧道型(Holllandite-type )h-LiFeO_2第21页
            1.4.1.5 四面体型(Tetrahedral)t-LiFeO_2第21-22页
        1.4.2 LiFeO_2材料的制备方法及优缺点第22-24页
            1.4.2.1 固相法第22-23页
            1.4.2.2 水热法第23页
            1.4.2.3 离子交换法第23-24页
        1.4.3 LiFeO_2的充放电机理及特点第24-25页
        1.4.4 LiFeO_2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存在的问题第25-27页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第27-29页
        1.5.1 水热反萃技术技术应用及优势第27-28页
        1.5.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8页
        1.5.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第28-29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9-36页
    2.1 实验药品第29页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29-30页
    2.3 材料的表征及测试手段第30-33页
        2.3.1 Fe~(3+)萃取率的分析与测定第30页
        2.3.2 X射线衍射 (XRD)第30-31页
        2.3.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IR)第31页
        2.3.4 扫描电镜 (SEM)第31页
        2.3.5 透射电镜 (TEM)第31-32页
        2.3.6 粒径分析第32页
        2.3.7 热重分析 (TG)第32页
        2.3.8 能谱分析 (EDS)第32-33页
    2.4 实验原理第33-34页
    2.5 实验流程及操作方法第34-36页
        2.5.1 实验流程第34页
        2.5.2 操作方法第34-36页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6-57页
    3.1 影响Fe~(3+)萃取的相关因素的结果与讨论第36-40页
        3.1.1 有机相萃取剂的选择第36-39页
        3.1.2 Fe~(3+)水溶液pH值对Fe(Ⅲ)萃取的影响第39页
        3.1.3 皂化氨水用量对Fe(Ⅲ)萃取率的影响第39-40页
        3.1.4 萃取时间对Fe(Ⅲ)萃取率的影响第40页
    3.2 水热反萃合成 α-LiFeO_2的影响因素的结果与讨论第40-55页
        3.2.1 不同Li/Fe比对合成 α-LiFeO_2的影响第40-44页
            3.2.1.1 不同Li/Fe比条件下合成样品的XRD图结果与讨论第40-41页
            3.2.1.2 不同Li/Fe比条件下合成样品的SEM图结果与讨论第41-43页
            3.2.1.3 不同Li/Fe比条件下合成样品的TEM图结果与讨论第43-44页
        3.2.2 不同反萃温度对合成 α-LiFeO_2的影响第44-45页
            3.2.2.1 不同反萃温度下合成样品的XRD图结果与讨论第44页
            3.2.2.2 不同反萃温度下合成样品的SEM图结果与讨论第44-45页
        3.2.3 不同反萃时间对合成 α-LiFeO_2的影响第45-49页
            3.2.3.1 不同反萃时间合成样品的XRD图结果与讨论第45-46页
            3.2.3.2 不同反萃时间合成样品的SEM图结果与讨论第46-47页
            3.2.3.3 不同反萃时间合成样品的TEM图结果与讨论第47-48页
            3.2.3.4 不同反萃时间合成 α-LiFeO_2的粒径分布图第48-49页
        3.2.4 不同反应物浓度对合成 α-LiFeO_2的影响第49-53页
            3.2.4.1 不同反应物浓度条件下合成样品的XRD图结果与讨论第49-50页
            3.2.4.2 不同反应物浓度条件下合成样品的SEM图结果与讨论第50-51页
            3.2.4.3 不同反应物浓度条件下合成样品的TEM图结果与讨论第51-52页
            3.2.4.4 不同反应物浓度条件下合成 α-LiFeO_2的粒径分布图第52-53页
        3.2.5 水热反萃法合成 α-LiFeO_2的热重分析图第53-54页
        3.2.6 水热反萃法合成样品的能谱分析第54-55页
    3.3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57-59页
    4.1 结论第57页
    4.2 展望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4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64-65页
致谢第65-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以长沙市五所小学为例
下一篇:猪带绦虫重组BCG-TSOL18疫苗构建及其免疫学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