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2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0-13页 |
1.2.1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0-11页 |
1.2.2 研究主要方法 | 第11-12页 |
1.2.3 研究流程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21页 |
1.3.3 相关研究的启示 | 第21-22页 |
第2章 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基础研究 | 第22-35页 |
2.1 岷江上游地区小城镇现状概述 | 第22-27页 |
2.1.1 岷江上游地区小城镇发展与土地利用现状 | 第22-24页 |
2.1.2 选取芦花镇为研究对象的典型性分析 | 第24-27页 |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7-30页 |
2.2.1 小城镇概念界定 | 第27-28页 |
2.2.2 小城镇土地利用概念界定 | 第28-29页 |
2.2.3 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 第29-30页 |
2.3 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支撑 | 第30-35页 |
2.3.1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 第30-31页 |
2.3.2 土地区位理论 | 第31-32页 |
2.3.3 土地替代原理 | 第32-33页 |
2.3.4 可持续发展原理 | 第33-35页 |
第3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 | 第35-49页 |
3.1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建设用地集约度评价概述 | 第35-37页 |
3.1.1 评价目标和原则 | 第35-36页 |
3.1.2 评价流程 | 第36-37页 |
3.2 评价模型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37-43页 |
3.2.1 现有指标体系概述 | 第37-39页 |
3.2.2 现有指标体系的启示 | 第39-41页 |
3.2.3 评价模型选取的指标体系 | 第41页 |
3.2.4 指标的指示意义 | 第41-43页 |
3.3 指标权重的确立 | 第43-46页 |
3.4 指标层标准化处理 | 第46-47页 |
3.4.1 指标的标准化分类 | 第46-47页 |
3.4.2 确立指标的标准值 | 第47页 |
3.5 评价模型与集约度等级的确立 | 第47-49页 |
3.5.1 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 | 第47-48页 |
3.5.2 集约度等级分类 | 第48-49页 |
第4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实证分析 | 第49-62页 |
4.1 黑水县芦花镇概况 | 第49-52页 |
4.1.1 芦花镇区位分析 | 第50-51页 |
4.1.2 芦花镇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 | 第51-52页 |
4.2 芦花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 第52-62页 |
4.2.1 评价指标实际值统计 | 第52-53页 |
4.2.2 确立评价指标标准值 | 第53-56页 |
4.2.3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 第56-58页 |
4.2.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 第58-59页 |
4.2.5 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59-62页 |
第5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实现途径 | 第62-70页 |
5.1 实现原则 | 第62-64页 |
5.1.1 坚持以人为本的实现原则 | 第62-63页 |
5.1.2 充分挖掘内部潜力的原则 | 第63页 |
5.1.3 统筹兼顾的原则 | 第63-64页 |
5.2 实现途径 | 第64-70页 |
5.2.1 建立科学城镇规划体系,提高土地管理水平 | 第64-65页 |
5.2.2 立足内部挖潜,合理进行功能分区和调整用地结构 | 第65-66页 |
5.2.3 运用经济手段,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以提升集约水平 | 第66-68页 |
5.2.4 建立生态旅游城镇土地利用模式 | 第68页 |
5.2.5 推进土地利用的公众参与 | 第68-70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0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