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英文缩略语 | 第10-11页 |
| 综述一 黄芩的研究进展 | 第11-20页 |
| 1. 本草考证 | 第11页 |
| 2. 植物来源 | 第11页 |
| 3. 化学成分研究 | 第11-12页 |
| 4. 药理作用研究 | 第12-14页 |
| 5. 结语 | 第14-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20页 |
| 综述二 苦参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 第20-28页 |
| 1. 化学成分 | 第20页 |
| 2. 抗肿瘤作用 | 第20-23页 |
| 3 总结 | 第23-24页 |
| 参考文献 | 第24-28页 |
| 前言 | 第28-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29-30页 |
| 第一部分 清肝化瘀颗粒提取工艺研究 | 第30-74页 |
| 1 取工艺设计 | 第30-32页 |
| 1.1 处方组成 | 第30页 |
| 1.2 工艺设计 | 第30-32页 |
| 2 提取工艺研究 | 第32-74页 |
| 2.1 黄芩水提工艺研究 | 第32-38页 |
| 2.2 苦参醇提工艺研究 | 第38-48页 |
| 2.3 莪术、白术挥发油提取及包合工艺研究 | 第48-54页 |
| 2.4 半枝莲等提取、精制工艺研究 | 第54-74页 |
| 第二部分 清肝化瘀颗粒成型工艺研究 | 第74-78页 |
| 1 仪器与试药 | 第74页 |
| 2 不同赋形剂对颗粒成型的影响 | 第74页 |
| 3 不同糊精用量及乙醇浓度选择 | 第74-75页 |
| 4 颗粒吸湿性考察 | 第75-76页 |
| 5 工艺流程 | 第76-78页 |
| 第三部分 清肝化瘀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 第78-96页 |
| 1 器与试药 | 第78页 |
| 2 薄层鉴别 | 第78-82页 |
| 2.1 黄芩薄层鉴别方法 | 第78-79页 |
| 2.2 苦参薄层鉴别方法 | 第79-80页 |
| 2.3 半枝莲薄层鉴别方法 | 第80-81页 |
| 2.4 三棱薄层色谱鉴别方法 | 第81-82页 |
| 3 黄芩苷含量测定 | 第82-86页 |
| 4 氧化苦参碱含量测定 | 第86-91页 |
| 5 苦参碱含量测定 | 第91-96页 |
| 第四部分 清肝化瘀颗粒指纹图谱定性研究 | 第96-107页 |
| 1 仪器与材料 | 第96页 |
| 2 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建立 | 第96-98页 |
| 2.1 测定溶液的配制 | 第96页 |
| 2.2 色谱分离条件优化 | 第96-98页 |
| 3 指纹图谱结果 | 第98-107页 |
| 3.1 纹图谱 | 第98-100页 |
| 3.2 方法学考察 | 第100-104页 |
| 3.3 指纹图谱共有指纹峰与相应提取部位指纹图谱的相关性 | 第104-107页 |
| 第五部分 清肝化瘀颗粒中氧化苦参碱初步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107-114页 |
| 1 仪器与材料 | 第107页 |
| 2 氧化苦参碱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107-112页 |
| 2.1 色谱条件 | 第107页 |
| 2.2 给药方案 | 第107页 |
| 2.3 血浆样品预处理方法 | 第107页 |
| 2.4 色谱系统适用性及方法性选择 | 第107-109页 |
| 2.5 氧化苦参碱血浆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109-110页 |
| 2.6 灵敏度(定量限) | 第110页 |
| 2.7 回收率试验 | 第110-111页 |
| 2.8 精密度实验 | 第111-112页 |
| 3 结果 | 第112-114页 |
| 3.1 血药浓度—时间结果 | 第112页 |
| 3.2 经时血药浓度曲线 | 第112页 |
| 3.3 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 第112-114页 |
| 第六部分 讨论与小结 | 第114-118页 |
| 一、讨论 | 第114-116页 |
| 二、小结 | 第116-117页 |
| 三、结论 | 第117-11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8-121页 |
| 致谢 | 第121-122页 |
| 个人简历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