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1 引言 | 第13-22页 |
1.1 益生菌概述 | 第13-17页 |
1.1.1 益生菌的定义 | 第13页 |
1.1.2 肠道微生物群 | 第13-14页 |
1.1.3 益生菌代谢产物 | 第14-15页 |
1.1.4 益生菌抗病毒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1.2 轮状病毒概述 | 第17-20页 |
1.2.1 轮状病毒病原学特征 | 第17-18页 |
1.2.2 轮状病毒发病机制 | 第18页 |
1.2.3 轮状病毒流行病学 | 第18-19页 |
1.2.4 A组轮状病毒 | 第19-20页 |
1.3 唾液酸与神经节苷脂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0页 |
2.1 材料 | 第22-23页 |
2.1.1 菌株、细胞和病毒 | 第22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2页 |
2.1.3 主要溶剂配制 | 第22-23页 |
2.1.4 主要试验仪器 | 第23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3-29页 |
2.2.1 食淀粉乳杆菌抗RV能力分析 | 第23-24页 |
2.2.2 食淀粉乳杆菌抗RV动物试验 | 第24-26页 |
2.2.3 食淀粉乳杆菌对神经节苷脂GM3及相关合成酶的影响 | 第26-29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29-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42页 |
3.1 益生菌抗病毒能力测定 | 第30-32页 |
3.1.1 IPEC-J2细胞 | 第30页 |
3.1.2 RV毒力测定 | 第30-31页 |
3.1.3 食淀粉乳杆菌抗RV能力稳定性测定 | 第31页 |
3.1.4 混合培养益生菌抗病毒能力测定 | 第31-32页 |
3.2 食淀粉乳杆菌抗RV动物试验 | 第32-36页 |
3.2.1 乳鼠体重变化及体重增长率 | 第32-33页 |
3.2.2 乳鼠空肠绒毛高度及隐窝深度测量 | 第33页 |
3.2.3 轮状病毒ELISA检测 | 第33-34页 |
3.2.4 乳鼠空肠石蜡切片 | 第34-35页 |
3.2.5 乳鼠空肠神经节感知GM3定量ELISA检测 | 第35-36页 |
3.3 荧光定量PCR检测Mus St3gal5 mRNA及Mus UGCG mRNA | 第36-42页 |
3.3.1 目的基因的PCR鉴定 | 第36-37页 |
3.3.2 标准质粒的构建 | 第37页 |
3.3.3 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7-39页 |
3.3.4 攻毒前各组Mus St3gal5和Mus UGCG m RNA水平 | 第39-40页 |
3.3.5 攻毒后各组Mus St3gal5和Mus UGCG m RNA水平 | 第40-42页 |
4 讨论 | 第42-48页 |
4.1 食淀粉乳杆菌体外抗RV能力分析 | 第42-43页 |
4.2 食淀粉乳杆菌乳鼠体内试验 | 第43-45页 |
4.2.1 食淀粉乳杆菌对RV感染乳鼠后的相关效应 | 第43-44页 |
4.2.2 食淀粉乳杆菌对乳鼠空肠神经节苷脂GM3的影响 | 第44-45页 |
4.3 食淀粉乳杆菌对乳鼠空肠神经节苷脂GM3和RV感染小鼠乳鼠的相关效应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5-48页 |
5 结论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