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列车车内低频噪声分析与预测研究
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页 |
1.2 车内噪声控制分析研究 | 第15-18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3 前人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 | 第18-19页 |
1.4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 | 第19-21页 |
第2章 高速列车车内噪声研究 | 第21-29页 |
2.1 声学基础知识 | 第21-24页 |
2.1.1 基本概念 | 第21-22页 |
2.1.2 三个声学基本方程 | 第22-24页 |
2.2 噪声的危害 | 第24-25页 |
2.3 车内噪声产生机理及传播途径 | 第25-26页 |
2.3.1 高速列车内噪声形成机理 | 第25-26页 |
2.3.2 噪声的传播途径 | 第26页 |
2.4 车内噪声分析预测 | 第26-27页 |
2.4.1 车内噪声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2.4.2 噪声分析技术路线 | 第27页 |
2.5 车内噪声的评定方法 | 第27-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7m长白车身台架建模及模态分析 | 第29-41页 |
3.1 结构模态分析理论 | 第29-32页 |
3.2 7m长白车身台架模型构建 | 第32-35页 |
3.2.1 白车身台架结构特点 | 第32-34页 |
3.2.2 建模简化处理原则 | 第34-35页 |
3.2.3 白车身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5页 |
3.3 白车身模态测试 | 第35-36页 |
3.4 白车身模态分析 | 第36-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周期性夹心波纹板等效特性研究 | 第41-55页 |
4.1 周期性夹心波纹板等效方法 | 第41-47页 |
4.1.1 假设条件 | 第42页 |
4.1.2 理论推导 | 第42-47页 |
4.2 算例一验证 | 第47-52页 |
4.2.1 模态等效对比 | 第47-51页 |
4.2.2 隔声量等效对比 | 第51-52页 |
4.3 算例二验证 | 第52-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5章 高速列车整车及声腔模态分析 | 第55-69页 |
5.1 整车模型构建及模态分析 | 第55-64页 |
5.1.1 整车结构特点 | 第55-56页 |
5.1.2 整车模型构建 | 第56-57页 |
5.1.3 整车模态分析 | 第57-64页 |
5.2 车内声腔模态分析 | 第64-6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6章 高速列车车内低频噪声分析与预测 | 第69-87页 |
6.1 高速列车结构激励响应分析 | 第69-72页 |
6.1.1 结构激励分析 | 第69-70页 |
6.1.2 结构振动响应分析 | 第70-72页 |
6.2 车内声场分析 | 第72-79页 |
6.2.1 车内声场求解方法 | 第73-75页 |
6.2.2 车内声场分析与预测 | 第75-79页 |
6.3 车身结构声学贡献分析 | 第79-85页 |
6.3.1 车身ATV分析 | 第79-80页 |
6.3.2 板块声贡献量分析 | 第80-8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要科研成果 | 第95-9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