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8页 |
第一章 HIV-1 MPER表位免疫原的免疫原性研究 | 第18-82页 |
1.1 背景知识 | 第18-34页 |
1.1.1 HIV-1 简介 | 第18-19页 |
1.1.2 HIV-1 感染宿主细胞的膜融合过程 | 第19-21页 |
1.1.3 HIV-1 疫苗的发展历程 | 第21-24页 |
1.1.4 HIV-1 抗体 | 第24-28页 |
1.1.4.1 HIV-1 抗体的分类 | 第25-26页 |
1.1.4.2 广谱中和抗体的特性 | 第26页 |
1.1.4.3 MPER的广谱中和抗体 | 第26-28页 |
1.1.5 疫苗载体简介 | 第28-32页 |
1.1.5.1 分支肽抗原系统简介 | 第28-29页 |
1.1.5.2 诺如病毒疫苗载体系统简介 | 第29-32页 |
1.1.6 立题依据及实验设计 | 第32-34页 |
1.1.6.1 立题依据 | 第32-33页 |
1.1.6.2 实验设计 | 第33-34页 |
1.2 主要仪器及实验材料 | 第34-43页 |
1.2.1 主要仪器 | 第34-35页 |
1.2.2 质粒、细胞、菌株和假病毒 | 第35-36页 |
1.2.3 抗体、酶、蛋白和试剂盒 | 第36页 |
1.2.4 其他实验材料 | 第36-37页 |
1.2.5 多肽及基因片段合成 | 第37-39页 |
1.2.5.1 多肽的合成 | 第37页 |
1.2.5.2 基因片段的合成 | 第37-39页 |
1.2.6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39-43页 |
1.2.6.1 高效液相中流动相的配制 | 第39页 |
1.2.6.2 Tricine SDS-PAGE低分子量蛋白凝胶电泳溶液 | 第39-40页 |
1.2.6.3 SDS-PAGE蛋白电泳及Western blot相关溶液 | 第40-41页 |
1.2.6.4 LB培养基 | 第41页 |
1.2.6.5 10×核酸电泳缓冲液的配制 | 第41-42页 |
1.2.6.6 蛋白纯化相关溶液的配制 | 第42页 |
1.2.6.7 ELISA相关溶液的配制 | 第42-43页 |
1.2.6.8 细胞培养相关溶液的配制 | 第43页 |
1.2.6.9 Protein G纯化抗体相关溶液的配制 | 第43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43-60页 |
1.3.1 合成肽的性质分析 | 第43-45页 |
1.3.1.1 高效液相色谱 | 第43-44页 |
1.3.1.2 质谱 | 第44页 |
1.3.1.3 Tricine SDS-PAGE | 第44-45页 |
1.3.1.4 圆二色谱 | 第45页 |
1.3.1.5 抗原抗体结合实验 | 第45页 |
1.3.2 重组诺如病毒P蛋白的质粒构建 | 第45-49页 |
1.3.2.1 重组蛋白基因的设计 | 第45-47页 |
1.3.2.2 表达重组蛋白的质粒构建 | 第47-49页 |
1.3.3 重组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 第49-51页 |
1.3.3.1 高表达重组蛋白菌株的筛选 | 第49页 |
1.3.3.2 重组蛋白菌株表达方式的检测 | 第49-50页 |
1.3.3.3 重组蛋白的大量表达及纯化 | 第50-51页 |
1.3.4 重组蛋白的分析及鉴定 | 第51-52页 |
1.3.4.1 SDS-PAGE分析 | 第51-52页 |
1.3.4.2 Western blot鉴定 | 第52页 |
1.3.5 重组蛋白的复性及浓度确定 | 第52-53页 |
1.3.5.1 纯化后重组蛋白的复性及浓缩 | 第52-53页 |
1.3.5.2 复性后重组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53页 |
1.3.6 重组蛋白的性质分析 | 第53-54页 |
1.3.6.1 重组诺如P蛋白的同源模建 | 第53页 |
1.3.6.2 激光粒度分析仪检测 | 第53-54页 |
1.3.6.3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54页 |
1.3.6.4 抗原抗体结合实验 | 第54页 |
1.3.7 免疫方案及免疫原性检测 | 第54-56页 |
1.3.7.1 免疫剂量的摸索 | 第54-55页 |
1.3.7.2 血清的采集与处理 | 第55页 |
1.3.7.3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 第55-56页 |
1.3.8 HIV-1 假病毒的包装及检测 | 第56-57页 |
1.3.8.1 HIV-1 假病毒包装 | 第56页 |
1.3.8.2 病毒TCID50检测 | 第56-57页 |
1.3.9 HIV-1 假病毒中和实验 | 第57-58页 |
1.3.10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 第58-59页 |
1.3.10.1 抗体纯化 | 第58页 |
1.3.10.2 抗体的准备 | 第58-59页 |
1.3.10.3 靶细胞的准备 | 第59页 |
1.3.10.4 效应细胞的制备 | 第59页 |
1.3.11 统计学分析 | 第59-60页 |
1.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0-80页 |
1.4.1 合成肽免疫原纯度和分子量检测 | 第60-62页 |
1.4.1.1 10E8-MAP4纯度的确定 | 第60页 |
1.4.1.2 10E8-MAP4分子量的确定 | 第60-62页 |
1.4.2 合成肽免疫原的性质表征 | 第62-63页 |
1.4.2.1 圆二色谱测定 10E8-MAP4二级结构 | 第62页 |
1.4.2.2 ELISA检测合成肽中的 10E8表位 | 第62-63页 |
1.4.3 重组诺如P蛋白质粒的构建 | 第63-65页 |
1.4.4 重组蛋白的试表达 | 第65-67页 |
1.4.4.1 重组蛋白高表达菌株的筛选 | 第65-66页 |
1.4.4.2 重组蛋白表达方式的确定 | 第66-67页 |
1.4.5 重组蛋白的纯化及鉴定 | 第67-70页 |
1.4.5.1 重组蛋白的Ni柱纯化 | 第67-68页 |
1.4.5.2 重组蛋白的SDS-PAGE检测 | 第68页 |
1.4.5.3 重组蛋白的Western blot鉴定 | 第68-70页 |
1.4.6 重组蛋白的复性及浓缩 | 第70页 |
1.4.7 重组蛋白的性质表征 | 第70-74页 |
1.4.7.1 重组蛋白的同源模拟 | 第70-71页 |
1.4.7.2 复性后重组蛋白的非变性电泳检测 | 第71-72页 |
1.4.7.3 复性后重组蛋白大小及形态观察 | 第72-73页 |
1.4.7.4 复性后重组蛋白的定量 | 第73页 |
1.4.7.5 ELISA检测复性后重组蛋白中的 10E8表位 | 第73-74页 |
1.4.8 免疫原的免疫原性研究 | 第74-76页 |
1.4.8.1 免疫剂量的考察 | 第74-76页 |
1.4.8.2 不同免疫原免疫原性的比较 | 第76页 |
1.4.9 豚鼠血清中和活性检测 | 第76-77页 |
1.4.10 豚鼠血清ADCC活性检测 | 第77-78页 |
1.4.10.1 血清Ig G抗体的纯化 | 第77-78页 |
1.4.10.2 免疫后血清的ADCC活性分析 | 第78页 |
1.4.11 讨论 | 第78-80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二章 AAV8介导HIV-1 广谱中和抗体表达的研究 | 第82-121页 |
2.1 背景知识 | 第82-89页 |
2.1.1 HIV-1 被动免疫疗法简介 | 第82-83页 |
2.1.2 腺相关病毒载体介绍 | 第83-87页 |
2.1.2.1 腺相关病毒特性与分型 | 第84-85页 |
2.1.2.2 腺相关病毒作为基因载体的应用 | 第85-87页 |
2.1.3 立题依据及实验设计 | 第87-89页 |
2.1.3.1 立题依据 | 第87页 |
2.1.3.2 实验设计 | 第87-89页 |
2.2 主要仪器及实验材料 | 第89-93页 |
2.2.1 主要仪器 | 第89-90页 |
2.2.2 质粒、细胞、菌株和假病毒 | 第90-91页 |
2.2.3 抗体、酶、蛋白和试剂盒 | 第91-92页 |
2.2.4 其他实验材料 | 第92页 |
2.2.5 引物合成 | 第92-93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93-101页 |
2.3.1 质粒的构建 | 第93-96页 |
2.3.1.1 CAG-10E8及CAG-NIH质粒的构建 | 第94-95页 |
2.3.1.2 CMV-10E8及CMV-NIH质粒的构建 | 第95-96页 |
2.3.2 重组腺相关病毒的包装与纯化 | 第96-97页 |
2.3.2.1 重组腺相关病毒的包装 | 第96-97页 |
2.3.2.2 重组腺相关病毒的纯化 | 第97页 |
2.3.3 重组腺相关病毒的性质表征 | 第97-98页 |
2.3.3.1 SDS-PAGE电泳 | 第97页 |
2.3.3.2 TEM分析 | 第97页 |
2.3.3.3 重组腺相关病毒滴度的确定 | 第97-98页 |
2.3.4 重组腺相关病毒感染 293T细胞 | 第98页 |
2.3.5 免疫方案的设计 | 第98-99页 |
2.3.6 小动物活体成像 | 第99页 |
2.3.7 抗体浓度的确定 | 第99-100页 |
2.3.8 Balb/c小鼠血清中和抗体检测 | 第100页 |
2.3.9 Balb/c血清中anti-10E8抗体,anti-NIH45-46 抗体的检测 | 第100页 |
2.3.10 统计学分析 | 第100-101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101-119页 |
2.4.1 重组腺相关病毒质粒的构建与试表达 | 第101-103页 |
2.4.1.1 重组腺相关病毒质粒的构建 | 第101-102页 |
2.4.1.2 重组腺相关病毒表达质粒的试表达 | 第102-103页 |
2.4.2 重组腺相关病毒的包装及性质表征 | 第103-106页 |
2.4.2.1 五种重组腺相关病毒的包装 | 第103-104页 |
2.4.2.2 SDS-PAGE检测重组腺相关病毒的纯度 | 第104-105页 |
2.4.2.3 重组腺相关病毒的透射电镜观察 | 第105页 |
2.4.2.4 重组腺相关病毒的滴度检测 | 第105-106页 |
2.4.3 重组腺相关病毒介导抗体表达的体外检测 | 第106-110页 |
2.4.3.1 重组腺相关病毒感染 293T细胞的检测 | 第107页 |
2.4.3.2 体外抗体表达的Western blot鉴定 | 第107-109页 |
2.4.3.3 体外抗体表达的中和检测 | 第109-110页 |
2.4.4 重组腺相关病毒介导抗体表达的体内检测 | 第110-118页 |
2.4.4.1 实验设计及分组 | 第110-111页 |
2.4.4.2 小动物活体成像检测重组腺相关病毒的表达情况 | 第111页 |
2.4.4.3 Western bolt检测抗体在Balb/c小鼠体内的表达 | 第111-113页 |
2.4.4.4 ELISA确定抗体的浓度 | 第113-114页 |
2.4.4.5 Balb/c小鼠血清表达抗体的中和活性的检测 | 第114-118页 |
2.4.5 Balb/c小鼠体内anti-10E8,anti-NIH45-46 的检测 | 第118页 |
2.4.6 讨论 | 第118-11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结论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41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1-142页 |
致谢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