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1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9页 |
1.2 选题的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的方法 | 第9-11页 |
2 城市基层社区组织的基础理论 | 第11-20页 |
2.1 传统意义的社区概念 | 第12-13页 |
2.2 现代意义的社区概念 | 第13-14页 |
2.3 城市基层社区组织的依据、功能、地位、关系 | 第14-20页 |
2.3.1 城市基层社区组织的法律依据 | 第15-17页 |
2.3.2 城市基层社区组织的功能和地位 | 第17-18页 |
2.3.3 城市基层社区组织的治理关系 | 第18-20页 |
3 城市基层社区组织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3.1 社群理论是城市基层社区组织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3.1.1 社群理论的起源 | 第20页 |
3.1.2 社群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 第20-21页 |
3.1.3 社群理论的人际关系原理 | 第21-23页 |
3.2 公共治理理论是城市基层社区组织治理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3.2.1 公共治理理论的起源 | 第23页 |
3.2.2 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 第23-25页 |
4 城市基层社区组织的治理实践及问题分析 | 第25-41页 |
4.1 国外城市基层社区组织的治理模式现状 | 第25-27页 |
4.1.1 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自治模式 | 第25-26页 |
4.1.2 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 | 第26页 |
4.1.3 以日本为代表的混合模式 | 第26-27页 |
4.2 国外城市基层社区组织治理模式的经验借鉴 | 第27-28页 |
4.2.1 政府的角色定位明确 | 第27-28页 |
4.2.2 基层社区组织的行政职能和公共职能相对分离 | 第28页 |
4.2.3 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第28页 |
4.3 国内城市基层社区组织治理模式的实践调查 | 第28-31页 |
4.3.1 城市基层社区组织治理模式的基本特征 | 第29页 |
4.3.2 城市基层社区组织治理模式的影响因素 | 第29-31页 |
4.4 城市基层社区组织治理模式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1-41页 |
4.4.1 城市基层社区组织的主体性质不清 | 第33-35页 |
4.4.2 城市基层社区组织治理关系不平衡 | 第35-37页 |
4.4.3 城市基层社区组织治理工作认同度低 | 第37-39页 |
4.4.4 城市基层社区组织治理保障力度不够 | 第39-41页 |
5 城市基层社区组织的治理模式创新 | 第41-52页 |
5.1 明确城市基层社区组织的主体性质 | 第41-43页 |
5.2 协调城市基层社区组织的治理关系 | 第43-47页 |
5.2.1 协调城市基层社区组织的行政治理系统 | 第44-45页 |
5.2.2 协调城市基层社区组织的公共服务系统 | 第45-47页 |
5.3 提高城市基层社区组织的认同度 | 第47-48页 |
5.3.1 个人与社区价值观和利益的统一 | 第47页 |
5.3.2 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培养 | 第47-48页 |
5.4 完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治理模式的保障系统 | 第48-52页 |
5.4.1 明确政府的职责为治理提供制度保障和资金保障 | 第48-49页 |
5.4.2 提高社区治理主体成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 | 第49-50页 |
5.4.3 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的建设、监督机制、评估制度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 | 第56-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4页 |